南越连阁徼,东瀛贡百兹

南越连阁徼,东瀛贡百兹

诗句读音
南越连阁徼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
韵脚:下平三蕭
拼音: nán yuèliángéjiǎo|jiào
东瀛贡百兹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七之
拼音: dōng yínggòngbǎizī|cí

南越连阁徼,东瀛贡百兹释义

【南越】“南粤”。1.古地名,今广东广西一带。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南越有邑焉,名为建德之国。”《通典·州郡·古南越》:“自岭而南,当唐虞三代,为蛮夷之国,是百越之地,亦谓之南越。古谓之雕题,非《禹贡》九州之域,又非《周礼》职方之限。”前蜀韦庄《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》诗:“莫问流离南越事,战餘空有旧山河。”清赵翼《啖荔戏书》诗:“昔啖荔支在南粤,食不知味为忙碌。”2.国名。秦末赵佗建立,汉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灭亡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高后时,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。”《汉书·两粤传》:“高皇后闻之大怒,削去

【连】《唐韻》力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陵延切《正韻》靈年切,音漣。《說文》員連也。《玉篇》合也,及也。《廣韻》續也,還也。《集韻》屬也。《正韻》接也。《詩·大雅》執訊連連。《朱傳》屬續貌。《禮·王制》十國爲連,連有帥。《齊語》四里爲連,十連爲鄕。《後漢·韓康傳》連徵不至。又姻親爲連。《史記·尉佗傳》及蒼梧秦王有連。《註》有連者,連姻也。又黏鳥曰連。《淮南子·覽訓》連鳥于百仞之上。又連尹、連敖,皆楚官名。《左傳·襄十五年》屈蕩爲連尹。《史記·淮隂侯傳連敖註》楚司馬官也。又連山,易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卜》掌三易之法,

【徼】《廣韻》古弔切《集韻》吉弔切,音叫。《說文》循也。《前漢·百官表》中尉,秦官,掌徼循京師。《註》師古曰:徼,遮繞也。又《韻會》邏卒曰游徼。《後漢·臧宮傳》少爲縣亭長游徼。《註》每鄕有游徼,掌循禁姦盜也。又《玉篇》邊徼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南至牱爲徼。《註》徼,塞也。以木柵水,爲蠻夷界。又《廣韻》小道也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徼道綺錯。又《韻會》一曰徼妙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常有欲以觀其徼。又《唐韻》古堯切《集韻》堅堯切,叫平聲。《玉篇》要也,求也。《左傳·昭三年》徼福於太公。《註》徼,要也。《禮·中庸》小人行險以

【东瀛】东海。南朝齐王融《净行颂·回向佛道篇颂》:“咄嗟失道尔迴驾,沔彼流水趣东瀛。”唐刘禹锡《汉寿城春望》诗:“不知何日东瀛变,此地还成要路津。”明何景明《喜戴仲鹖得乡荐》诗之一:“试问东瀛海边住,何如金明池上游。”清龚自珍《水龙吟》词:“乾隆丙午,鲸波不靖,凤山围急。愤气成神,大招不反,东瀛盪坼。”2.指日本。清王韬《<湖山侗翁诗集>序》:“去年闰三月游东瀛,小住江户。”清秋瑾《<中国女报>发刊辞》:“自兹以后,行见东瀛留学界,蒸蒸日盛矣。”杜宣《悼郭老》诗:“人在东瀛心在国,不甘亡命度华年。”汉

【贡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送切,攻去聲。《說文》獻功也。《書·禹貢序》禹別九州,隨山濬川,任土作貢。《傳》任其土地所有,定其貢賦之差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九貢致邦國之用。《禮·曲禮》五官致貢曰享。《註》貢,功也。又《易·繫辭》六爻之義,易以貢。《註》告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貢,賜也。又《廣雅》貢,上也。又《玉篇》貢,通也。又《廣韻》貢,薦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貢禹傳》字少翁,琅邪人。《急就篇》孔子弟子子貢,其後以字爲氏。

【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博陌切,音伯。《說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數十十爲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爲一貫。貫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詩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數。會意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眾多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官以治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百蠻貢職。又百里,劒名。百錬,刀名。見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鷯。鳥名。見《大戴禮》。又百足,蟲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譚子化書》山蚯化爲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縣,唐百文縣。又國名。《北史·百濟傳》百濟

【兹】〔古文〕茊《唐韻》子之切《集韻》津之切,音孜。《說文》草木多益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此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念茲在茲。又蓐席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蓐謂之茲。《公羊傳·桓十六年》屬負茲舍不卽罪爾。《註》諸侯有疾稱負茲。又《史記·周本紀》康叔封布茲。《徐廣曰》茲,藉草之名。又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茲成,墊江人。又通滋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賦歛茲重。《揚子·太經》天不之茲。又《荀子·正論篇》琅玕龍茲。《註》與髭同。又《篇海》音慈。龜茲,國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