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知身啬报,仅见子成名
那知身啬报,仅见子成名释义
【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离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珍離切《正韻》珍而切,智平聲。《說文》詞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識也,覺也。《增韻》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書·臯陶謨》知人則哲,能官人。又漢有見知法。《史記·酷吏傳》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,作見知法。《註》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公孫明知叔孫于齊。《註》相親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適鄭,鬷蔑一言而善,執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辭·九歌》樂莫樂兮新相知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匹也。《詩·檜風》樂子之無知。《
【身】《唐韻》失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升人切,音申。《說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爾雅·釋詁》我也。《疏》身,自謂也。《釋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廣韻》親也。《九經韻覽》軀也。總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繫辭》近取諸身。《書·伊訓》檢身若不及。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《傳》身,重也。《箋》重爲懷孕也。《疏》以身中復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擬奏受皆給以符,謂之告身。又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身毒國。《註》索隱曰:身音捐。又《韻補》叶尸連切。《楊方·合
【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所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殺測切,音色。《說文》本作。愛濇也。从來从。來者,而藏之,故田夫謂之嗇夫。《玉篇》愛也,慳貪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爲吝嗇。《左傳·襄二十六年》嗇于。《註》嗇,貪也。又《老子·道德經》治人事天莫如嗇。《註》嗇者,有餘不盡用之意。又《史記·倉公傳》脈嗇而不屬。又官名。《書·胤征》嗇夫馳。《註》嗇夫,主幣之官。《詩·小雅·田畯至喜箋》田畯,司嗇,今之嗇夫也。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虎圈嗇夫。《註》正義曰:掌虎圈,百官表有鄉嗇夫,此其類也。又與穡同。《儀禮·特牲饋食禮》主人出寫嗇于房。
【报】《唐韻》博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博號切,保去聲。復也,酬也,答也。《詩·鄭風》投我以木瓜,報之以瓊琚。《禮·郊特牲》報本反始。《註》謝其恩之謂報,歸其功之謂反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睚睚之怨必報。又告也。《前漢·吳王傳》無文書,口報。《天寶遺事》新進士及第,以泥金書帖子,附家書中,用報登科之喜。又猶合也。《禮·喪服小記》下殤小功帶澡麻,不絕本,詘而反以報之。又論囚曰報。《前漢·張湯傳》爰書論訊鞫報。又下婬上曰報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嬀。《註》鄭子,文公叔父子儀也。《漢律》婬季父之妻曰報。又與赴通。《
【仅见】1.只见;只在某种场合才见到。2.指罕见,极其少见。朱自清《阿河》:“这样精纯的猫儿眼,是我生平所仅见的。”毛泽东《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》:“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,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。”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【成名】;得名于世。《易·繫辞下》:“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。”《论语·子罕》:“达巷党人曰:‘大哉孔子,博学而无所成名。’”朱熹集注引尹焞曰:“达巷党人见孔子之大,意其所学者博,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於世。盖慕圣人而不知者也。”唐杜甫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》之七:“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,三年饥走荒山道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回:“今日世兄一去,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,断不似往年仍作小儿之态了。”巴金《家》十四:“只要你们读书成名,我就放心了。”2.盛名;美名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成名况乎诸侯,莫不愿以为臣。”王先谦集解引俞樾曰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