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光六马去骎骎,末路漂流愧此心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末路漂流愧此心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: mò lùpiāo liúkuìcǐxīn |
年光六马去骎骎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: nián guāngliù mǎqùqīn qīn |
年光六马去骎骎,末路漂流愧此心释义
【末路】最后一段路程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《诗》云‘行百里者半於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2.朝代的末期。汉邹阳《上书吴王》:“臣闻秦倚曲臺之宫,悬衡天下,画地而人不犯,兵加胡越;至其晚节末路,张耳、陈胜连从兵之据,以叩函谷,咸阳遂危。”宋李格非《洛阳名园记·吕文穆园》:“公卿大夫方进於朝,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,而忘天下之治忽,欲退享此乐,得乎?唐之末路是矣。”3.晚年;老年。《文选·谢灵运<酬从弟惠连>诗》:“末路值令弟,开颜披心胸。”李周翰注:“末,衰也。衰老始得逢令弟。”《北史·崔延伯传》:“延伯末路,功名尤
【漂流】1.漂浮流动。汉刘向《九叹·逢纷》:“揄扬涤盪,漂流陨往,触崟石兮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七十:“扬子云言山杀瘦泽增高,此是説山上之土为水漂流下来,山便瘦,泽便高。”清唐孙华《落叶》诗:“高原惨澹烟条直,沟水漂流锦片残。”杨朔《海市》:“拼死命挣扎着游了半夜,力气完了,人也昏了,随着涨潮的大流漂流下去。”2.漂泊,行踪无定。晋陆云《与陆典书书》:“沉沦漂流,优游上国。”唐李商隐《五月十五日夜》诗:“万里漂流远,三年问讯迟。”清刘大櫆《送姚姬传南归序》:“余漂流在外,倏忽三十年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肖军肖红》:“没
【愧】《廣韻》俱位切《集韻》基位切,音騩。《爾雅·釋言》慙也。《詩·大雅》尚不愧于屋漏。《皇極經世》無愧於口,不若無愧於身。無愧於身,不若無愧於心。 本作媿,从女。或从恥省作聭。亦作謉。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【年光】1.年华;岁月。南朝陈徐陵《答李颙之书》:“年光遒尽,触目崩心,扶心含毫,诸不申具。”宋陈允平《永遇乐》词:“蔷薇旧约,樽前一笑,等闲辜负年光。”清江昱《齐天乐》词:“年光迅羽,怕游倦相如,后期难许。”冰心《庄鸿的姊姊》:“从前的快乐光阴,现在追想起来,恨不得使他‘年光倒流’了。”2.春光。唐王绩《春桂问答》诗之一:“年光随处满,何事独无花?”唐李观《御沟新柳》诗:“御沟迴广陌,芳柳对行人。翠色枝枝满,年光树树新。”明周履靖《锦笺记·游杭》:“水緑沙平一带春,雪晴风暖不生尘。年光到处皆堪赏,能解閒行有几人
【六马】谓驾车之马众多。《书·五子之歌》:“予临兆民,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。”孔颖达疏:“经传之文,惟此言六马。汉世此经不传,餘书多言驾四者。《春秋公羊》説天子驾六。《毛诗》説天子至大夫皆驾四。许慎案《王度记》云,天子驾六。郑玄以《周礼·校人》养马‘乘马一师四圉’,四马曰乘;《康王之誥》云:‘皆布乘朱黄’;以为天子驾四,汉世天子驾六,非常法也。然则此言马多惧深,故举六以言之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伯牙鼓琴,而六马仰秣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九○六引《尸子》:“鹿走而无顾,六马不能望其尘,谓不反顾也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趣如
【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據切,墟去聲。《說文》人相違也。《廣韻》離也。《增韻》來去,離去,去就之去。《玉篇》行也。《史記·莊助傳》汲黯招之不來,麾之不去。又棄也。《後漢·申屠剛傳》愚聞人所歸者,天所與。人所畔者,天所去也。又《唐韻》羌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口舉切《正韻》丘舉切,墟上聲。《集韻》徹也。又藏也。《前漢·蘇武傳》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。《註》去,收藏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弆。《前漢·遵傳》遵善書,與人尺牘,皆藏弆以爲榮。《註》弆,亦藏也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於切,音墟。疾走。《正字通》同驅。《詩·小雅
【骎骎】1.马疾速奔驰貌。晋陆机《挽歌》之一:“翼翼飞轻轩,駸駸策素騏。”宋梅尧臣《送景纯使北》诗:“驛骑駸駸持汉节,边风惨惨听胡笳。”清李渔《风筝误·习战》:“又只见那猛駸駸马蹄儿踏碎了桃花浪。”2.疾速。南朝梁简文帝《纳凉》诗:“斜日晚駸駸,池塘半生阴。”宋徐铉《寄和州韩舍人》诗:“急景駸駸度,遥怀处处生。”清姚衡《寒秀草堂笔记》卷三:“岁月駸駸,如驹过隙。”冯至《北游》诗:“这时地球真在骎骎地转,车轮不住促促地催。”3.急促;匆忙。《南齐书·王僧虔传》:“弟书如骑骡,駸駸恒欲度驊騮前。”金元好问《癸巳四月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