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来想见琼枝色,久梦蘧蘧到竹林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年来想见琼枝色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入二十四職 拼音: niánláixiǎng jiànqióng zhīsè |
久梦蘧蘧到竹林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jiǔmèngqú qúdàozhú lín |
年来想见琼枝色,久梦蘧蘧到竹林释义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
【来】〔古文〕徠《廣韻》落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郞才切,賴平聲。至也,還也,及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尚往來。往而不來,非禮也。來而不往,亦非禮也。又《公羊傳·隱五年》公觀魚於棠,登來之也。《註》登讀爲得,齊人謂求得爲登來。又玄孫之子曰來孫。又麥名。《詩·周頌》貽我來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作飴我釐麰。亦作。又呼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來瞽令臯舞。又姓。又《集韻》洛代切,音賚。撫其至日來。《孟子》放勳曰:勞之來之。又叶鄰奚切,音離。《詩·邶風》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《素問》恬澹虛無,眞氣從之。精神守內,病安從來。又叶郞
【想见】史记·孔子世家论》:“余读孔氏书,想见其为人。”宋苏轼《书韩干牧马图》诗:“南山之下,汧渭之间,想见开元天宝年,八坊分屯隘秦川。”郭沫若《<屈原赋>今释·屈原简述》:“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对于自然现象是怎样关心,诗人的想像力是多么丰富。”
【琼枝】传说中的玉树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溘吾游此春宫兮,折琼枝以继佩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琼,玉之美者。《传》曰:南方有鸟,其名为凤;天为生树,名曰琼枝。高百二十仞,大三十围,以琳琅为实。”明杨慎《艺林伐山·琼枝旃檀》:“佛经云:琼枝寸寸是玉,旃檀片片皆香,比之圣贤,欲无德不备;喻之诗文,欲无字不二也。”2.喻嘉树美卉。唐王涯《望禁门松雪》诗:“金闕晴光照,琼枝瑞色封。”金元好问《同漕司诸人赋红梨花》诗之二:“琼枝玉蘂静年芳,知是何人与点粧。”明沉璟《义侠记·取威》:“看琼枝玉树,偏将冻蕊争开。”冰心《庄鸿的姊姊》:
【色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所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殺測切,音嗇。《說文》顏氣也。人之憂喜,皆著於顏,故謂色爲顏氣。《禮·玉藻》色容莊。《汲冢周書》喜色油然以出,怒色厲然以侮,欲色嫗然以愉,懼色薄然以下,憂悲之色瞿然以靜。《後漢·嚴光傳》帝思其賢,乃令以物色訪之。《註》以形貌求之也。又采色。《書·臯陶謨》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《註》五色,靑黃赤白黑也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又色慾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內作色荒。《傳》色,女色。《禮·坊記》諸侯不下漁色,故君子遠色,以爲民紀。又物景亦曰色。《莊子·盜跖篇》車馬有行色
【久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舉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已有切,音九。暫之反也。《易·繫辭》恆久也。《中庸》不息則久。《註》久,常於中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乃道,道乃久。又待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四年》士伯曰:寡君以爲盟主之故,是以久子。又《說文》久,从後灸之,象人兩脛,後有距也。引周禮,久諸牆以觀其橈。◎按今《考工記·廬人》作灸,諸牆以眡其橈。註灸,猶柱也。釋文音救。又《儀禮·士喪禮》夏祝鬻餘飯用二鬲,于西牆不羃用疏布久之。《註》久讀爲灸。《疏》灸,塞義,謂直用麤布蓋鬲口爲塞也。又《韻補》叶舉里切,音几。《詩·邶風》何其久也
【梦】俗夢字。(夢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莫鳳切《正韻》蒙弄切,蒙去聲。覺之對,寐中所見事形也。《書·說命》夢帝賚子良弼。《詩·小雅》乃占我夢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,一正夢、二噩夢、三思夢、四寤夢、五喜夢、六懼夢。《又》大卜掌三夢之法,一致夢、二觭夢,《註》奇怪之夢、三咸陟。《註》升也,進也,無思慮而有其夢。一作咸夢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昔者莊周夢爲蝴蝶,栩栩然胡蝶也。俄然覺,則蘧蘧然周也。《張子正蒙》夢形閉而氣專于內,夢所以緣舊于習心,飢夢取,飽夢與。又澤名。《書·禹貢》雲土夢作。又《司馬
【蘧蘧】1.悠然自得貌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昔者庄周梦为胡蝶,栩栩然胡蝶也。自喻适志与,不知周也。俄然觉,则蘧蘧然周也。”唐杨炯《卧读书架赋》:“风清夜浅,每待蘧蘧之觉;日永春深,常偶便便之腹。”明徐复祚《投梭记·叙饮》:“本是乾坤一腐儒,岂堪与人间张主,自合掩蓬门蝶梦任蘧蘧。”许杰《赌徒吉顺》:“他陶醉在柔软的乡里,正如他的心安贴在她的心里,便蒙下眼睛,蘧蘧然入睡。”2.高耸貌。《文选·王延寿<鲁灵光殿赋>》:“飞梁偃蹇以虹指,揭蘧蘧而腾凑。”李善注:“崔駰《七依》曰:‘夏屋蘧蘧。’高也,音渠。”参见“渠渠”。
【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刀號切,音倒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到,至也。《疏》到者,自遠而至也。《詩·大雅》靡國不到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。
【竹林】丛生处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﹝附禺之山﹞丘南,帝俊竹林在焉,大可为舟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观众树之塕薆兮,览竹林之榛榛。”宋曾巩《思政堂记》:“平畦浅槛,桂花美木,竹林香草之植,皆在其左右。”清吴肃公《江氏双节妇诗》:“翩翩两黄鵠,飞飞共竹林。”沈从文《边城》十八:“只见黄狗从山上竹林里跑来,知道翠翠上山了。”2.“竹林七贤”的省称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:“然子夏无亏於名儒,濬冲不尘乎竹林者,名崇而讥减也。”子夏,孔光字;濬冲,王戎字。宋苏轼《和拟古》之二:“酒尽君可起,我歌已三终,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