浓紫鲜红兼莹白,春暄夏热更秋清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春暄夏热更秋清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chūn xuānxiàrègēng|gèngqiū qīng |
浓紫鲜红兼莹白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: nóngzǐxiān hóngjiānyíng bái |
浓紫鲜红兼莹白,春暄夏热更秋清释义
【春暄】指春暖之时。南朝宋谢庄《宋孝武帝哀策文》:“雨零露湛,冬暖春暄。”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“春日迟迟”唐孔颖达疏:“人遇春暄,则四体舒泰。”宋曾巩《与杜相公书》:“春暄,不审尊候如何,伏惟以时善保尊重。”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建炎四年》:“望陛下远避贼锋,俟春暄,破之不难。”
【夏】〔古文〕昰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胡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音暇。四時,二曰夏。《釋名》假也。寬假萬物,使生長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南方之神炎帝,秉禮,執衡,司夏。又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音下。中國曰華夏。《書·康誥》用肇造我區夏。《詩·周頌》肆于時夏。又國號。禹受舜禪,易虞爲夏。又國名。《史記·大宛傳》大夏,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。《晉史》赫連勃勃。《宋史》李元昊,僭國號曰夏,屬今寧夏。又澤名。《書·禹貢》雷夏旣澤。又大夏,禹樂名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司樂舞大夏,以祭山川。鍾師掌金奏,凡樂事,
【热】《唐韻》如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列切,音苶。《說文》溫也。《釋名》也。如火所燒。《增韻》炎氣。《詩·大雅》誰能執熱,逝不以濯。《禮·月令》大雨時行,燒薙行水,利以殺草,如以熱湯。又《唐韻正》如例反。《束皙·近遊賦》繫複襦以御冬。脅汗衫以當熱。帽引四角之縫。裙爲數條之殺。《餅賦》三春之初,隂陽交際,寒氣旣除,溫不至熱。 《正字通》說文本作,十二畫。省作熱。非。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秋清】1.秋日气候清爽。南朝齐谢朓《游后园赋》:“追夏德之方暮,望秋清之始飈。”唐王昌龄《赠宇文中丞》诗:“秋清寧风日,楚思浩云水。”2.酒名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三》:“享太庙,则供鬱鬯以实六彝;进御,则供春暴、秋清、酴醾、桑落之酒。”
【浓】《廣韻》女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尼容切,音醲。厚也。《增韻》濃淡之對。通作醲。又《說文》露多也。《詩·小雅》零露濃濃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奴冬切。《正韻》奴宗切,音農。義同。 《玉篇》亦作。
【紫】《廣韻》將此切《集韻》蔣氏切,音呰。《說文》帛靑赤色。《釋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五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《論語》紅紫不以爲褻服。《郉昺疏》紫,北方閒色。《又》惡紫之奪朱也。《何晏註》紫,閒色之好者。又水名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紫淵在其北。《註》文穎曰:西河穀羅縣有紫澤,其水紫色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出《何氏姓苑》。又同孳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《註》紫,與孳同。柔弱之貌。漢典考證:〔《釋名》紫,疵也,非正色。正色之疵瑕,以惑人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。〔又同絮。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》紫然洞然。
【鲜红】鲜明的红色。《南史·齐晋安王子懋传》:“有献莲华供佛者……七日斋毕,华更鲜红。”宋苏舜钦《答和叔春日舟行》:“春入水光成嫩碧,日匀花色变鲜红。”如:鲜红的领章。
【兼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堅嫌切《正韻》古嫌切,音縑。《說文》幷也。从手禾。兼持二禾也。《徐曰》會意。秉持一禾,兼持二禾。可兼持者,莫若禾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縣宰缺者,數年守兼。《註》師古曰:不拜正官,令人守兼也。又姓。《韻會》衞公子兼之後。
【莹白】洁白。唐白居易《荔枝图序》:“壳如红繒,膜如紫綃,瓤肉莹白如冰雪,浆液甘酸如醴酪。”明陶宗仪《辍耕录·毁前朝玉玺》:“独唐武氏一璽,玉色莹白,製作如官印。”清刘大櫆《游黄山记》:“闻水声潺潺,石色莹白与水称,则白潭也。”茅盾《子夜》二:“她的一身玄色轻纱的一九三○年式巴黎夏季新装,更显出她皮肤的莹白和嘴唇的鲜红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