努力更思恢道术,酒杯虽把不须深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努力更思恢道术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nǔ lìgēng|gèng1|1huīdào shù |
酒杯虽把不须深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: jiǔ bēisuībǎ|bàbù|fǒuxūshēn |
努力更思恢道术,酒杯虽把不须深释义
【努力】勉力;尽力。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蔡父大奇其形貌,谓曰:‘小史有封侯骨,当以经术进,努力为诸生学问。’”古乐府《长歌行》: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乃伤悲。”《太平广记》卷三三一引唐牛肃《纪闻·薛直》:“直已先至家,呼妻与别……但言努力,復乘马出门,奄然而殁。”曹禺《雷雨》第一幕:“我以为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人努力,我们应当同情的。”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思】〔古文〕恖《廣韻》息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新兹切《正韻》息移切,音司。《說文》睿也。《書·洪範》思曰睿。《六書總要》念也,慮也,繹理爲思。又願也。《詩·大雅》思皇多士。《箋》願也。《正義曰》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願也。又語巳辭。《詩·周南》不可泳思。又《大雅》神之格思。又語起辭。《詩·大雅》思齊太任。又《魯頌》思樂泮水。又《諡法》謀慮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爲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相吏切,音四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儲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《詩·小雅》思泣
【恢】《唐韻》苦回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枯回切,音魁。《說文》大也。从心灰聲。《韻會》謂志大也。又《增韻》大之也。又《玉篇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苦虺切。《集韻》大也。一曰恢恑,譎怪。又叶空胡切,音枯。《道藏歌》五老監戒,心端情自恢。身度水火官,名入九龍廬。 或作。
【道术】1.道路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鱼相忘乎江湖,人相忘乎道术。”宋孙奕《履斋示儿编·正误·道术》:“途之大者谓之道,小者谓之术……庄周以江湖对道术而言,则直指为道路无疑矣。”2.指学术,学说。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后世之学者,不幸不见天地之纯,古人之大体,道术将为天下裂。”汉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陵夷至於暴秦,焚经书,杀儒士,设挟书之法,行是古之罪,道术由此遂灭。”宋王珪《除皇伯祖承亮检校工部尚书制》:“曾无车服珍宝之玩,固有诗书道术之明。”梁启超《新民说》十一:“中国惟战国时代,九流杂兴,道术最广。”3.治
【酒杯】见“酒杯”。亦作“酒盃”。亦作“酒柸”。喝酒用的杯子。宋沉遘《次韵和少述秋兴》:“胜事祇随诗句尽,壮怀犹向酒柸舒。”金元好问《庚子三月十日作》诗:“残梦忘书帙,餘香殢酒杯。”元揭傒斯《四友》诗之三:“青天入酒盃,歌笑中夜激。”明张茅亭《一封书·闺怨用<断肠集>结尾》曲:“残灯对酒盃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八回:“后来小云输了拳,他伸手取了酒杯代吃。”漢
【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息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宣隹切,音綏。《說文》似蜥蜴而大。从虫唯聲。又《玉篇》詞兩設也。《廣韻》助語也。《集韻》不定也。况辭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每有,雖也。《註》詩曰:每有良朋,辭之雖也。《禮·少儀》雖請退可也。《疏》雖,假令也。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。又《玉篇》推也。又與唯通。《禮記·表記》唯天子受命於天。註:唯當爲雖。又《荀子·性恶篇》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,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,不能仁義法正也。楊僦註:唯,讀爲雖。漢典考證:〔《註》小雅棠棣曰,每有良朋〕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
【把】《唐韻》博下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補下切《韻會》補瓦切,巴上聲。《說文》握也。《孟子》拱把之桐梓。《楚語》烝嘗不過把握。又《廣韻》持也。《增韻》執也。《戰國策》左手把其袖,右手揕其胷。《史記·殷本紀》湯自把鉞,以伐昆吾。《前漢·王溫舒傳》擇郡中豪敢往吏爲爪牙,皆把其陰重罪,而縱使督盜賊。又《釋名》把,播也。所以播除物也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巴切,音杷。與爬通。《前漢·貢禹傳》農夫捽草把土。《註》把,手掊之也。又《郊祀志》掊視得鼎。《註》掊,手把土也。又批把,樂器,推手前曰批,引手後曰把。詳批字註。又姓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