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真王子新朝觐,旋遣黄门赐口脂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女真王子新朝觐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nǚ zhēnwáng|wàngzǐxīncháo jìn |
| 旋遣黄门赐口脂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六脂 拼音: xuán|xuànqiǎnhuáng mén4kǒuzhī |
女真王子新朝觐,旋遣黄门赐口脂释义
【女真】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。居住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。周时称肃慎氏。汉、三国、晋称挹娄,南北朝时称勿吉,隋唐时称黑水靺鞨,五代时始称女真。后属辽,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,改称女直。宋时曾建立金国。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,建立“后金”政权,其子皇太极改号为清,改称“女真”为“满洲”。1644年入关,不久统一全国。2.女道士。唐韦渠牟《步虚词》之十二:“道学已通神,香花会女真。”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逸文》:“洪觉范尝为长短句赠一女真。”明屠隆《綵毫记·仙官列奏》:“羡女真度世,西池南岳游俱到。”汉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【新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息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斯人切《正韻》斯鄰切,音辛。《說文》取木也。又《博雅》初也。《易·大畜》日新其德。《書·胤征》咸與惟新。《詩·豳風》其新孔嘉。《禮·月令》孟秋,農乃登穀,天子嘗新,先薦寢廟。又《唐書·禮樂志》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,制曰履新之慶。又姓。《晉語》新穆子。又複姓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新垣衍。《註》索隱曰:新垣,姓。衍,名也,爲梁將。又州名。漢屬合浦郡,梁立新州。又《詩·小雅》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。《朱傳》田一歲曰葘,二歲曰新田。又《韻補》叶蘇前切。《道藏歌》終劫複始劫,愈覺靈顏
【朝觐】子朝见君主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朝覲,然后诸侯知所以臣;耕藉,然后诸侯知所以敬。”《文选·曹植<应诏诗>》:“嘉詔未赐,朝覲莫从。”李善注:“毛萇《诗传》曰:覲,见也。”唐李肇《唐国史补》卷上:“淮西贼将僭窃,问仪注於鲁公。公答曰:‘老夫所记,唯诸侯朝覲之礼耳。’”章炳麟《论式》:“经术已不行於王路,丧祭尚在,冠昏朝覲,犹弗能替旧常,故议礼之文亦独至。”2.伊斯兰教徒拜谒圣像、圣地,为教徒五项基本功课之一,该教规定凡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,在道路安全的情况下,一生应去麦加朝觐一次。
【旋】《唐韻》似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旬宣切《正韻》旬緣切,音璿。《說文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。从从疋。疋,足也。《註》徐鍇曰:人足隨旌旗以周旋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以與君周旋。《註》相追逐也。又《易·履卦》其旋元吉。《疏》旋,反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鳧氏》鐘縣謂之旋。《註》旋屬鍾柄所以縣之也。《釋文》旋如字。李音信犬反。又《左傳·定三年》夷射姑旋焉。《註》旋,小便也。又《莊子·達生篇》工倕旋而蓋規矩,指與物化,而不以心稽。《註》旋,圓也。蓋,過也。又與璇同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佐助旋璣。又《廣韻》辭戀切《集韻》《韻
【遣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去演切《正韻》驅演切,音繾。《說文》縱也。《廣韻》送也。《儀禮·旣夕》書遣于策。《註》遣,猶送也。又《正韻》祛也,逐也,發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姜氏與子犯謀,醉而遣之。《前漢·孔光傳》遣歸故郡。又《廣韻》去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詰戰切,繾去聲。《廣韻》人臣賜車馬曰遣車。《正韻》將葬而祭曰遣奠。旣祭,乃包牲體,載之以車,隨柩而行,曰遣車。《禮·檀弓》遣車一乗。《註》人臣賜車馬者,乃得有遣車。
【黄门】。《汉书·西域传赞》:“蒲梢、龙文、鱼目、汗血之马充於黄门。”《通典·职官三》:“凡禁门黄闥,故号黄门。”2.官署名。《汉书·霍光传》:“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。”颜师古注:“黄门之署,职任亲近,以供天子,百物在焉,故亦有画工。”《汉书·元帝纪》:“詔罢黄门乘舆狗马……假与贫民。”唐张说《玄武门侍射》诗序:“乃命紫微黄门,九卿六事,与熊羆之将,爪牙之臣,合宴焉。”宋苏轼《赐新除太中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吕大防辞免恩命不允诏》:“端揆黄门之任,虚之久矣。”3.官名。本秦官,汉因之。因给事黄门,故名
【赐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斯義切,思去聲。《說文》予也。《篇海》錫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三賜不及車馬。《註》三賜,三命也。《疏》受命卽受賜。又《玉藻》凡賜,君子與小人不同日。又《公羊傳·僖二年》虞郭之相救,非相爲賜。《註》賜,猶惠也。又《玉篇》賜,施也,空盡也。又姓。《玉海》齊大夫子賜之後。 《正字通》俗作,非。
【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苦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厚切《正韻》苦厚切,上聲。《說文》人所以言食也。象形。《易·頤卦》自求口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唯口出好興戎。又戸口。《孟子》數口之家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膠東相成勞來不怠,流民自占八萬餘口。又《李陵傳》捕得生口,言李陵敎單于爲兵,以備漢軍。又姓。《唐韻》今同州有之。《正字通》明弘治中,宣府通判口祿。又古口,複姓。《正字通》漢有古口引。又壺口,山名。《書·禹貢》冀州旣載壺口。又谷口,地名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北有甘泉谷口。《註》九嵏山中西謂之谷口。又列口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樂
【脂】《唐韻》旨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蒸夷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音祗。《說文》戴角者脂,無角者膏。《正字通》禽獸腴也。凝者爲脂,釋者爲膏。《詩·衞風》膚如凝脂。《傳》如脂之凝《史記·貨殖傳》販脂辱處也。又《釋名》脂,砥也。著面柔滑如砥石也。又《博雅》人二月而脂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在人腹中,肥而包裹心者,脂也。又《正字通》燕脂,以紅藍花汁凝脂爲之,燕國所出。後人用爲口脂。《釋名》脣脂,以丹作之,象脣赤也。又以喻榮祿也。《揚子·太經》出泥入脂。《註》脂,榮祿也。卜從洿泥之中出,求榮祿之處也。又用以利物曰脂。《詩·衞風》載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