藕丝窍里翻筋斗,麦浪堆中钓得虾

藕丝窍里翻筋斗,麦浪堆中钓得虾

诗句读音
藕丝窍里翻筋斗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ǒusīqiàolǐfānjīn dǒu
麦浪堆中钓得虾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mài làng11|4diàodé|děi|dexiā|hā

藕丝窍里翻筋斗,麦浪堆中钓得虾释义

【藕】《唐韻》五口切,音偶。《爾雅·釋草》荷,芙蕖。其根藕。《韻會》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,節生一葉一華,華葉常偶,故謂之藕。《續博物志》藕生應月,閏月益一節。又地名。《水經注》白渠又徑藕原。又《唐韻古音》音麌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與波搖蕩,奄薄水渚。唼喋菁藻,咀嚼菱藕。 《說文》作蕅。《類篇》作。

【丝】《廣韻》息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新兹切,音思。《說文》蠶所吐也。《急就篇註》抽引精繭出緒曰絲。《書·禹貢》厥貢漆絲。《詩·召南》素絲五紽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婦化治絲枲。又《典絲》掌絲入而辨其物。《左傳·隱四年》猶治絲而棼之也。又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皆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絲木匏竹。《註》絲,琴瑟也。又《禮·緇衣》王言如絲。《疏》微細如絲。 《五經文字》絲作,譌。《韻會》俗作〈糹系〉,誤。○按《說文》絲自爲部,今倂入。zdic.net

【窍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苦弔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詰弔切,音。《說文》穴也,空也。《禮·禮運》地秉陰竅于山川。《疏》謂地秉持于隂氣,爲孔于山川,以出納其氣。《周禮·天官》兩之以九竅之變。《註》陽竅七,隂竅二。《疏》七者在頭露見,故爲陽。二者在下不見,故爲隂。又凡藥以滑養竅。《疏》凡諸滑物通利往來似竅,故以養之。《山海經》貫胷國,其爲人胷有竅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禮運》地秉竅于山川。〕 謹照原文地秉下增陰字。 考證:〔《禮·禮運》地秉竅于山川。〕 謹照原文地秉下增陰字。
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

【翻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孚袁切《韻會》浮袁切《正韻》孚艱切,音番。《說文·新附字》飛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衆鳥翩翻。又《增韻》反覆也。通作幡。又通作反。又《韻補》叶孚愔切《鄭曼季·贈陸雲詩》鴛鴦于飛,徘徊翩翻。載頡載頏,命侶鳴羣。又《韻補》叶孚焉切,西京賦與旃同叶。 《集韻》或作飜。亦作拚。

【筋斗】以头抵地,将身体颠倒翻过去的动作。宋王安石《诉衷情令·又和秀老》词:“莫言普化只颠狂,真解作津梁。驀然打个筋斗,直跳过羲皇。”元杨显之《酷寒亭》第二折:“蜘蛛网内打筋斗,鹅毛船上邀朋友。”《古今小说·张道陵七试赵昇》:“扑通的一声,六魔齐跳入水,在水中连翻几箇筋斗。”2.失去平衡而摔倒。如:栽筋斗。亦作“觔兜”。1.唐代散乐的一种。翻跟斗。唐段安节《乐府杂录·鼓架部》:“寻橦、跳丸、吐火、吞刀、旋槃、觔斗,悉属此部。”2.跟头。元高文秀《襄阳会》第三折:“某正在空地上学打觔斗。”明吾丘瑞《运甓记·牛眠指穴

【麦浪】指田地里大片麦子被风吹得起伏像波浪的样子。宋欧阳修《游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》:“鵶鸣日出林光动,野阔风摇麦浪寒。”金元好问《过晋阳故城书事》诗:“望川亭上閲今古,但有麦浪摇春风。”李準《参观》:“出了村子,走进小麦丰产田管理区,辛明修抬头一看,只见千里麦浪滚滚,密密层层。”

【堆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回切,對平聲。聚土也。《楚辭·九歎》陵魁堆以蔽視兮。又舍也。《戰國策》鍾期堆琴。《註》猶論語舍瑟也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蜀守李冰,鑿離堆以息水患。堆,一作。又灩澦堆,在蜀夔州。《杜甫詩》故馮錦水將雙淚,好過瞿塘灩澦堆。又鳥名。驪山有鳥,名阿濫堆。唐宗御玉笛,以其聲翻爲曲。《張祐詩》至今風俗驪山下,村笛猶吹阿濫堆。又灰堆。《金坡遺事》吳俗,除夜將曉,婢僕持杖擊糞壤,致詞祈利市,謂之打灰堆。 《史記》作碓。《漢書》作。俗作塠。

【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陟隆切,音忠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允執厥中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禮防民僞,而敎之中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劉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傳·文元年》舉正於中,民則不惑。《註》舉中氣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春爲陽中,萬物以生。秋爲隂中,萬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書·召誥》王來紹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《註》洛爲天地之中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宅中圓大。又正也。《禮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

【钓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多嘯切,音弔。《說文》鉤魚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釣維何。《傳》釣者,以此有求于彼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詹公釣千歲之鯉。《呂氏春秋》太公釣于滋泉,以遇文王。《宋玉·釣賦》昔堯舜禹湯之釣也。以聖賢爲竿,道德爲綸,仁義爲鉤,祿利爲餌,四海爲池,萬民爲魚。又取也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虞君好寶,而晉獻以璧馬釣之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宋紹興進士釣宏。
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
【虾】《唐韻》胡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加切,音遐。《說文》蝦蟆也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月爲而相佐,見食于蝦蟆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元鼎五年秋,鼃蝦蟆鬭。《酉陽雜俎》蝦蟆無腸。又蝦蟆護,鳥名。《酉陽雜俎》南山下有鳥,名蝦蟆護,多在田中,頭有冠,色蒼足赤,形似鷺。又車名。《南史·殷琰傳》前右軍杜叔寶等勸琰同逆,帝遣劉勔西討之,作大蝦蟆車,載土,牛皮蒙之,推以塞塹。又蝦蛤,獸名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格蝦蛤。見蛤字註。又《集韻》虛加切,音鰕。蟲名。又《篇海》與鰕通。《爾雅翼》蝦多鬚,善游而好躍。今閩中五色蝦,長尺餘,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