湓浦潮声尽,钟陵暮色繁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钟陵暮色繁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: zhōng língmù sèfán|pó |
湓浦潮声尽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pén pǔcháoshēngjìn|jǐn |
湓浦潮声尽,钟陵暮色繁释义
【钟陵】即钟山。唐李绅《过锺陵》诗:“龙沙江尾抱钟陵,水郭村桥晚景澄。”明陈所闻《念奴娇序·云住阁为欧阳平林青林长林题》曲:“霾沉星汉,鬱葱紫气带钟陵。”参见“钟山”。
【暮色】傍晚昏暗的天色。南朝宋鲍照《幽兰》诗之一:“倾辉引暮色,孤景留恩颜。”唐杜甫《宿凿石浦》诗:“迴塘澹暮色,日没众星嘒。”徐迟《哥德巴赫猜想·祁连山下》:“当太阳更往下沉落时,平川和它中间的一道小溪被荫蔽在深沉的暮色中。”
【繁】《廣韻》附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符袁切,音煩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實繁有徒。《傳》繁,多也。又《禮·鄉飲·酒義》拜至獻酬辭讓之節繁。《註》繁,猶盛也。又《孝經序》安得不翦其繁蕪。《註》繁,雜也。又《廣韻》繁,槪也。又《廣韻》薄官切《集韻》蒲官切,音鞶。《禮·禮器》大路繁纓一就,次路繁纓七就。《疏》繁爲馬腹帶也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請曲縣繁纓以朝。《註》繁纓,馬飾。又與樊通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樊纓註》樊,讀如鞶帶之鞶,謂今馬大帶也。又《廣韻》薄波切《集韻》蒲波切,音婆。《玉篇》姓也。《左傳·定四年》殷民七族,
【湓浦】即湓水。唐白居易《东南行一百韵》:“卢峰莲刻削,湓浦带縈紆。”宋张孝祥《浣溪沙》词:“湓浦从君已十年,京江仍许借归舡。”清陈维崧《鹊踏花翻·春夜听客弹琵琶作隋唐平话》词:“依稀长乐夜乌啼,分明湓浦邻船话。”
【潮】《唐韻》直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馳遙切,音晁。《說文》水朝宗於海。《王充·論衡》水者,地之血脈,隨氣進退而爲潮。《初學記》水朝夕而至曰潮。《皇極經世》海潮者,地之喘息也。隨月消長,早曰潮,晚曰汐。又州名。《廣輿記》本南海揭陽地,隋曰潮州,唐曰潮陽,明爲潮州府。又伺潮,雞名。《述異記》伺潮雞,潮水上則鳴。又望潮,魚名,出台州臨海縣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【尽】《正字通》俗盡字,詳皿部盡字註。(盡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慈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在忍切,秦上聲。《說文》器中空也。《小爾雅》止也。《玉篇》終也。《廣韻》竭也。《集韻》悉也。《易·繫辭》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去惡莫如盡。《穀梁傳·定十年》孔子歷階而上,不盡一等。《禮·曲禮》君子不盡人之歡。《中庸》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盡也。《史記·禮書》明者,禮之盡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欲雖不可盡,可以近盡也。《註》適可而止也。又《韓鄂歲華紀麗》大酺小盡。《註》月三十日爲大盡,二十九日爲小盡。又姓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又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