缥缈临风思美人,荻花枫叶带离声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缥缈临风思美人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piāo miǎolín fēng1|1měi rén |
荻花枫叶带离声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díhuāfēng yèdàilíshēng |
缥缈临风思美人,荻花枫叶带离声释义
【缥缈】“縹眇”。亦作“縹渺”。1.高远隐约貌。《文选·木华<海赋>》:“羣仙縹眇,餐玉清涯。”李善注:“縹眇,远视之貌。”唐杜甫《白帝城最高楼》诗:“城尖径仄旌斾愁,独立縹緲之飞楼。”宋苏轼《卜算子·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词:“缺月掛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惟见幽人独往来,縹渺孤鸿影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草檄》:“孤影,南枝乍冷,见乌鹊縹緲,惊飞栖止不定。”郭沫若《星空·天上的市街》:“我想那缥缈的空中,定然有美丽的街市。”2.随风飘扬;随水浮流。唐李白《愁阳春赋》:“縹緲兮翩緜,见游丝之縈烟。”宋陈允平《垂杨》词:“飞
【临风】;当风。《楚辞·九歌·少司命》:“望美人兮未来,临风怳兮浩歌。”南朝宋谢庄《月赋》:“临风叹兮将焉歇,川路长兮不可越。”唐杜甫《与严二郎奉礼别》诗:“出涕同斜日,临风看去尘。”宋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九回:“不觉酒涌上来,潸然泪下,临风触目,感恨伤怀。”苏曼殊《寄调筝人》诗:“偷尝仙女脣中露,几度临风拭泪痕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五:“我想起我的母亲,不觉凭在甬道的窗边,临风偷洒了几点酸泪。”汉
【思】〔古文〕恖《廣韻》息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新兹切《正韻》息移切,音司。《說文》睿也。《書·洪範》思曰睿。《六書總要》念也,慮也,繹理爲思。又願也。《詩·大雅》思皇多士。《箋》願也。《正義曰》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願也。又語巳辭。《詩·周南》不可泳思。又《大雅》神之格思。又語起辭。《詩·大雅》思齊太任。又《魯頌》思樂泮水。又《諡法》謀慮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爲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相吏切,音四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儲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《詩·小雅》思泣
【美人】1.容貌美丽的人。多指女子。《六韬·文伐》:“厚赂珠玉,娱以美人。”唐顾况《悲歌》:“美人二八颜如花,泣向春风畏花落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三:“女宠虽为患,过终在男子。范同叔云:‘吴国若教丞相在,越王空送美人来!’”2.喻君上。《楚辞·九章·抽思》:“结微情以陈词兮,矫以遗夫美人。”王逸注:“举与怀王,使览照也。”3.品德美好的人。《诗·邶风·简兮》:“云谁之思,西方美人。”郑玄笺:“思周室之贤者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“充实之谓美”汉赵岐注:“充实善信,使之不虚,是为美人。”唐柳宗元《初秋夜坐赠吴武陵》诗
【荻】《唐韻》徒歷切《韻會》亭歷切,音狄。《說文》萑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蕭,荻。《註》卽蒿。《戰國策》公宮之垣,皆以荻、蒿、苫、楚廧之。《晉書·童謠》官家養蘆花爲荻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功臣表》荻苴侯韓陶。《史記·索隱》荻苴,在渤海。 《正字通》《廣雅》作藡。ZDIC.NET汉典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【枫叶】叶。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。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。南朝宋谢灵运《晚出西射堂》诗:“晓霜枫叶丹,夕曛嵐气阴。”唐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潯阳江头夜送客,枫叶荻花秋瑟瑟。”明徐霖《绣襦记·共宿邮亭》:“山远天高烟水寒,两岸楼臺枫叶丹。”杨朔《香山红叶》:“我望着红叶,问:‘这是什么树?怎么不大像枫叶?’”典
【带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當蓋切,音。《說文》紳也。男子搫帶,婦人帶絲,象繫佩之形。佩必有巾,故帶从巾。《徐鉉曰》卌,其帶上連屬固結處。《釋名》帶,蔕也。著於衣,如物之繫蔕也。《易·訟卦》或錫之鞶帶。《疏》鞶帶大帶也。《禮·玉藻》凡帶有率,無箴功。《疏》謂其帶旣襌,亦以箴緶緝其側,但繂襵之,無別裨飾之箴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厲謂之帶。《註》小爾雅,帶之垂者曰厲。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又佩也。《禮·月令》帶以弓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行也。《註》隨人行也。又蟲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螂蛆甘帶。又書帶,草名。《三齊
【离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丑知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抽知切,音摛。同魑。又《韻會》鄰知切。同離。明也,麗也。易卦名。又散也,違也。《晉書·宣帝紀》司馬公尸居餘氣,形神已离。亦同離。(離)《唐韻》呂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鄰知切,音驪。《說文》黃倉庚也,鳴則蠶生。从隹离聲。《玉篇》亦作鸝。《廣韻》今用鸝爲鸝黃,借離爲離別。《集韻》或作鵹。又卦名。《易·離卦》彖曰:離,麗也。《玉篇》離,明也。又《玉篇》散也。《廣韻》近曰離,遠曰別。《揚子·方言》參蠡,分也。秦晉曰離。《易·乾卦》進退無恆,非離羣也。《待王風》有女仳離。又《玉篇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