频繁三节召,荏苒二毛侵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荏苒二毛侵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: rěn rǎnèr máoqīn |
频繁三节召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去三十五笑 拼音: pín fánsān jié4|4 |
频繁三节召,荏苒二毛侵释义
【荏苒】间)渐渐过去。常形容时光易逝。汉丁廙妻《寡妇赋》:“时荏苒而不留,将迁灵以大行。”晋陶潜《杂诗》之五:“荏苒岁月頽,此心稍已去。”唐韩愈《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》诗:“旅程愧淹留,徂岁嗟荏苒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三八回:“秋光荏苒休孤负,相对原宜惜寸阴。”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一章六:“荏苒之间快要过新年了。”2.蹉跎,拖延时间。唐刘知几《史通·古今正史》:“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跡,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,而依违荏苒,竟不絶笔。”唐王维《责躬荐弟表》:“贪冒官荣,荏苒岁月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台静农》:“今春拟归省,但荏苒遂又作
【二毛】斑白的头发。常用以指老年人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君子不重伤,不禽二毛。”杜预注:“二毛,头白有二色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遐览》:“二毛告暮,素志衰頽。”宋苏轼《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》诗:“七千里外二毛人,十八滩头一叶身。”胡韫玉《春日寄怀马一浮》诗:“病餘人事懒,愁畏二毛侵。”2.晋潘岳《秋兴赋序》:“余春秋三十有二,始见二毛”。后因以“二毛”指三十馀岁。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赋序》:“信年始二毛,即逢丧乱。”倪璠注:“以滕王逌序‘己亥,年六十七岁’逆数之,逢乱之岁,子山时年三十有六。”宋李宗谔《先公谈录
【侵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七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千尋切,音駸。《說文》漸進也。又朘削也。《春秋·胡傳》聲罪緻討曰伐,潛師掠境曰侵。又《周禮·大司馬》負固不服則侵之。又侵尋。《史記·武帝紀》天子始巡郡縣,侵尋於泰山。《封禪書》作浸尋。《郊祀志》作寢尋。義同。又歲凶。《穀梁傳·襄二十四年》五穀不登,謂之大侵。《韓詩外傳》一穀不升曰歉,二穀不升曰饑,三穀不升曰饉,四穀不升曰荒,五穀不升曰大侵。又姓。《三輔決錄》有侵恭。又《正韻》七稔切,音寢。貌不揚也。《前漢·田蚡傳》貌侵。《註》師古曰:短小曰侵。亦作寢。
【频繁】亦作“频緐”。多次,继续不断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钦士》:“齐任之造稷丘,虽频繁而不辞其劳。”明李东阳《通卡下情题本》:“国用无经,差役频繁,科派重迭。”清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·频烦》:“刘知几《史通·书志篇》:‘频烦互出’,《杂説篇》:‘詔策频烦’,皆取频仍之义,亦作频緐。”徐迟《生命之树常绿》:“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,连接不断地取得了一百多项。喜讯频繁,捷报纷传。”
【三节】1.三恶人。指蚩尤、五观、殷纣。《逸周书·尝麦》:“诸正敬功,尔颂审三节。”孔晁注:“三节,蚩尤、五观、殷紂也。”五观,夏启之子。2.三镇节度使。清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·新旧五代史五·三节》:“开平四年,鏐(钱鏐)游衣银军,作还乡歌曰:‘三节还乡兮掛锦衣。’三节者,鏐在唐已领镇海镇东两军节度,入梁又兼淮南也。”3.三段。宋王应麟《困学纪闻·历代漕运考》:“唐时漕运,大率三节,江淮是一节,河南是一节,陕西到长安是一节。”4.旧俗称端午、中秋、春节为三节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四:“车租,
【召】《唐韻》直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笑切,潮去聲。《說文》評也。《王逸曰》以手曰招,以言曰召。《書·甘誓》大戰于甘,乃召六卿。《詩·齊風》自公召之。《禮·曲禮》父召,無諾唯而起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實照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時照切,同邵。《廣韻》邑名。《詩序》甘棠,美召伯也。《箋》召伯,姬姓,名奭,食邑于召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召公之後。《前漢·循吏傳》召信臣,九江壽春人。《氏族博考》春秋召與邵一氏,後分爲二,汝南安陽之族皆从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