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旦气偏清,境界复深窔

平旦气偏清,境界复深窔

诗句读音
平旦气偏清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四清
拼音: píngdàn qì1qīng
境界复深窔平仄:仄 仄 仄 平
韵脚:去三十四嘯
拼音: jìng jièfùshēnyào

平旦气偏清,境界复深窔释义

【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兵切《正韻》蒲明切,音苹。《說文》平,語平舒也。《廣韻》平,正也。《增韻》平,坦也。《易·泰卦》无平不陂。又《廣韻》平,和也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傳》平和章明。《疏》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。又成也。謂解恕和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平,成也。《春秋·宣十五年》宋人及楚人平。《穀梁傳》平者,成也。善其量力而反義也。《註》各自知其力,不能相制,反共和之義。《左傳疏》平者,和也。言其先不平,而今始平。又治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地平天成。《傳》水土治曰平。《詩·小雅》原隰旣平。又治

【旦气】1.清晨的空气。明钱宰《过城南田舍》诗:“泠然旦气清,逍遥散尘绪。”2.语本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其日夜之所息、平旦之气。”朱熹集注:“平旦之气,谓未与物接之时,清明之气也。”后因以“旦气”泛指朝气。清褚人穫《坚瓠补集·绮语销魂》:“诗有销魂者三,《香奩集》其一也。夫销魂者,即坏心田之谓也……其曰‘最是断肠禁不得,残灯影里梦初回’,旦气梏亡也。”

【偏】《唐韻》芳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紕延切,音篇。頗也,側也。《書·洪範》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。又中之兩旁曰偏。《左傳·隱十一年》鄭伯使許大夫百里,奉許叔以居許東偏。又屬也。《左傳·襄三年》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,舉其偏不爲黨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疏:五十人爲偏。又《司馬法》車戰,二十五乗爲偏。詳前伍字註。又偏枯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禹跳湯偏。《鄭註》湯半體枯。又姓。漢偏呂。見《史游急就章》。又偏翩篇古通用。《易·泰卦》翩翩不富以其鄰。陸德明作篇篇。古文作偏偏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》五十人爲偏。〕 謹按此夏官

【境界】1.疆界;土地的界限。《诗·大雅·江汉》“于疆于理”汉郑玄笺:“召公于有叛戾之国,则往正其境界,脩其分理。”《后汉书·仲长统传》:“当更制其境界,使远者不过二百里。”《古今小说·葛令公生遣弄珠儿》:“李存璋引兵侵犯山东境界。”清费锡琮《登北固山》诗:“境界分吴楚,波涛混海天。”2.境况;情景。宋陆游《怀昔》诗:“老来境界全非昨,卧看縈帘一缕香。”清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卷一:“梦寐中所见境界,无非北方幼时熟游之地。”3.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。亦特指诗、文、画等的意境。《无量寿经》卷上:“比丘白佛,斯

【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房六切,音伏。《說文》往來也。《廣韻》返也。《書·舜典》如五器卒乃復。《傳》復,還也。《詩·小雅》言歸思復。又《韻會》答也。《書·說命》說復于王。又《韻會》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願有復也。又《韻會》反命也。《周禮·天官》諸臣之復。《註》復,報也,反也。《疏》謂羣臣受王命,使臣行之訖,反報於王也。又招魂曰復。《禮·檀弓》復盡愛之道也。《註》復謂招魂,庶幾其精氣之反。又興復。《諸葛亮·出師表》興復漢室,還於舊都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元有復見心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後周置復州
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
【窔】《唐韻》烏叫切《集韻》一叫切,音。幽深也。《釋名》室中東南隅謂之窔。《儀禮·旣夕》聚諸窔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伊鳥切,音杳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穾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