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时不喜入城府,况肯自屈承明庐

平时不喜入城府,况肯自屈承明庐

诗句读音
平时不喜入城府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
拼音: píng shíbù|fǒuxǐrùchéng fǔ
况肯自屈承明庐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4kěnzì qūchéng míng lú

平时不喜入城府,况肯自屈承明庐释义

【平时】常时候。唐李商隐《九成宫》诗:“十二层城閬苑西,平时避暑拂虹霓。”宋王安石《闵旱》诗:“平时沟洫今多废,下户京囷久已空。”明汤燕生《思悲翁》诗:“此别无返期,白衣送道左。意气如平时,一身被九锁。”巴金《家》三:“‘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?’这一句陈腐的话,虽然平时他并不喜欢,但这时候他却觉得它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妙法了。”2.太平时日。唐李山甫《送李秀才入军》诗:“书生只是平时物,男子争无乱世才?”宋梅尧臣《送陶太博通判广信军》诗:“平时易水头,不復起边愁。”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喜】〔古文〕憘歖《唐韻》虛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許已切《正韻》許里切,音蟢。《爾雅·釋詁》喜,樂也。《玉篇》悅也。《書·益稷》股肱喜哉。《易·否卦》先否後喜。又聞喜,縣名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元順帝時喜同,明正統中喜寧。又《集韻》虛其切,音僖。末喜,有施氏女名。《晉語》夏桀伐有施氏,有施人以妹喜女焉。又《楚辭·天問》簡狄在臺嚳何宜,鳥致貽女何喜。《註》喜叶音羲。又《集韻》許記切,與憙同。好也。《詩·小雅》彤弓弨兮,受言載之。我有嘉賓,中心喜之。《註》載叶子利反,喜讀去聲。《前漢·廣陵王傳》何用爲樂心所喜,出入無悰爲

【入】《唐韻》人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日汁切《正韻》日執切,任入聲。《說文》內也。《玉篇》進也。《禮·少儀》事君,量而後入。《檀弓》孟獻子比御而不入。《註》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,猶不入寢也。又《春秋·隱二年》莒人入向。《定六年》於越入吳。《傳》造其國都曰入,弗地曰入。《註》謂勝其國邑,不有其地也。入者,逆而不順,非王命而入人國也。又《廣韻》納也,得也。又《增韻》沒也。又《楞嚴經》六入謂六塵,卽眼入色,耳入聲也。又《敎坊記》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。漢典考證:〔《檀弓》孟子比御而不入。〕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。 考

【城府】1.犹官府。《后汉书·庞公传》:“居峴山之南,未尝入城府。”唐杜甫《别蔡十四著作》诗:“主人薨城府,扶櫬归咸秦。”宋王安石《觉海方丈》诗:“往来城府住山林,诸法翛然但一音。”2.城池和府库。比喻人的心机(多而难测)。晋干宝《晋纪总论》:“昔高祖宣皇帝……性深阻有如城府,而能宽绰以容纳。”《宋史·傅尧俞传》:“尧俞厚重寡言,遇人不设城府,人自不忍欺。”《明史·张居正传》:“然深沉有城府,莫能测也。”沙汀《淘金记》第二章:“本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,见过的局面也不少了,他是能够沉住气的。”

【况】《玉篇》俗況字。○按況本从水,亦从二作况。今从冫,當卽況、况二字之譌。况从二从兄。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貺。發語辭。《詩·小雅》况也永歎。从二从兄,與況字少異。又借作祝。《漢·魯相謁孔廟》祝基作况其。况从二从兄,以况字代替。(況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許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放切,音貺。《說文》寒水也。又矧也,譬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每下愈況。又益也。《晉語》衆況厚之。又兹也。《詩·小雅》況也永歎。《箋》來兹對之,長歎而已。又滋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亂況斯削。又賜也。與貺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

【肯】〔古文〕《正韻》苦等切,音懇。《爾雅·釋言》肯,可也。《詩·衞風》惠然肯來。《箋》可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高帝數讓,衆莫肯爲。又《集韻》可亥切,音愷。《字林》著骨肉也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技經肯綮之未嘗。《註》著骨肉也。肯,著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肎肻。又。

【自屈】1.委屈自己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忠臣之节,亦宜自屈,而信主上之义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杜微传》:“以谓贤愚不相为谋,故自割絶,守劳而已,不图自屈也。”《宋书·刘穆之传》:“高祖笑曰:‘卿能自屈,吾事济矣。’”宋真德秀《送徐元杰子祥序》:“至其所守,则寧见枉於有司,不肯自屈以求合。”2.谓用尽自己的力量。汉扬雄《法言·重黎》:“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。屈人者克,自屈者负。”

【承明庐】殿旁屋,侍臣值宿所居,称承明庐。又三国魏文帝以建始殿朝群臣,门曰承明,其朝臣止息之所亦称承明庐。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君厌承明之庐,劳侍从之事,怀故土,出为郡吏。”颜师古注引张晏曰:“承明庐在石梁阁外,直宿所止曰卢。”《文选·应璩〈百一诗〉》:“问我何功德?三入承明庐。”张铣注:“承明,謁天子待制处也。”后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。唐李颀《送綦毋三谒房给事》诗:“徒言青琐闥,不爱承明庐。”清唐孙华《题顾退山太史扁舟图》诗:“暂辞承明庐,归侍扶风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