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头奴子初茸鹿,利口啬夫双部蛙

平头奴子初茸鹿,利口啬夫双部蛙

诗句读音
利口啬夫双部蛙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上平十三佳
拼音: lì kǒusè fūshuāngbùwā
平头奴子初茸鹿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一屋
拼音: píng tóu nú zǐchūrónglù

平头奴子初茸鹿,利口啬夫双部蛙释义

【利口】1.能言善辩。《书·周官》:“无以利口乱厥官。”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夫絳侯、东阳侯称为长者,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,岂斅此嗇夫谍谍利口捷给哉!”宋苏轼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:“比年以来,朝廷颇引轻嶮之人,布之言路,违道干誉,利口为贤。”明王鏊《震泽长语·官制》:“刘瑾虽擅权,然不甚识文义,徒利口耳。”2.爽口;可口。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二六章:“给你另做点利口的吃。”

【啬夫】1.农夫。嗇,通“穡”。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:“此嗇夫,公之故人,公奚不休舍?”梁启雄解:“嗇夫,本是收穀的田夫。”《说文·啬部》:“田夫谓之嗇夫。”2.指从事一般劳役者。章炳麟《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》:“名为目营四海,实乃与里巷嗇夫同其傖陋。”3.农神。《古文苑·贾谊<旱云赋>》:“嗟乎!惜旱大剧,何辜于天;无恩泽忍兮,嗇夫何寡德矣。”章樵注:“嗇夫,田畯之神也。祈年则乐,田畯忍,旱不救。”4.古代官吏名。掌管币礼的官员。《书·胤征》:“瞽奏鼓,嗇夫驰。”孔传:“嗇夫,主币之官。”5.古代官吏名。司空的属官

【双】《韻會》雙,俗作双,非。(雙)《唐韻》所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疎江切,音。《說文》隹二枚也。从雔,又持之。《後漢·王喬傳》有雙鳧,從東南飛來。又《玉篇》兩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凡獻執一雙。又《玉篇》偶也。《詩·齊風》冠綏雙止。《箋》五人爲奇,而襄公往從而雙之。又獸名。《山海經》南海之外,赤水之西,流沙之東,有三靑獸相幷,名雙雙。《註》郭璞曰:言體合爲一也。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,蓋謂此也。吳任臣云:獸經曰:文文善呼,雙雙善行。駢志云:雙雙合體,蛩蛩假足。麟書曰:雙雙俱來,孟極是覆。又鳥名。《公羊傳·宣五年》其諸

【部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裴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伴姥切,音蔀。《集韻》總也,統也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凡十三部置刺史。《後漢·宗室傳》柱天都部。《註》柱天者,若天之柱。都部者,都統其衆也。又《廣韻》署也,六卿之署曰六部。又分也。《荀子·王霸篇》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。《註》部,猶分布。言聲稱四溢也。又《正韻》部曲也。《前漢·李廣傳》行無部曲。《註》將軍領軍皆有部曲,大將軍營五部,部校尉一人,部下有曲,曲有軍侯一人。廣尚易,不立部曲也。又星辰布列亦曰部。《史記·歷書》分其天部。《註》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。又五行謂之五部。《前

【蛙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瓜切,音哇。《說文》蝦蟆屬。《本草》今處處有之,似蝦蟆而背靑綠色,尖觜細腹,俗謂之靑蛙。亦有背作黃路者,謂之金線蛙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篇》路逢怒蛙而軾之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武帝元鼎五年秋,蛙與蝦蟆羣鬭。又《韻會》淫也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紫色蛙聲。《註》淫蛙之聲。又烏蝸切,音哇。義同。 本作。或書作鼃。別詳黽部。

【平头奴子】冠巾的奴仆。南朝梁武帝《河中之水歌》:“珊瑚掛镜烂生光,平头奴子擎履箱。”唐李白《梁园吟》:“平头奴子摇大扇,五月不热疑清秋。”邵瑞彭《北行杂诗》:“平头奴子二三辈,吴语喁喁足解嘲。”亦作“平头奴”。唐丘为《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》诗:“适远纔过宿舂料,相随唯一平头奴。”
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
【茸】《唐韻》而容切《集韻》而融切《韻會》如容切,音戎。《說文》草茸茸貌。《張衡·南都賦》阿那蓊茸。《謝靈運詩》新蒲含紫茸。又《史記·晉世家》狐裘蒙茸。《註》蒙茸,以言亂貌。《左傳》作尨茸。又木名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其杞其茸。又鹿茸,藥名。《本草》四月、五月解角時取,隂乾,使時燥。又《飛燕外傳》賜紫茸雲氣帳。《杜牧詩》醉脫紫茸裘。又五茸,地名。《陸龜蒙詩》五茸春草雉媒驕。《自註》五茸,吳王獵所。又《集韻》乳勇切,音宂。草生貌。《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》叢以蘢茸。《師古註》聚貌。又《前漢·司馬遷傳》僕又茸以蠶室,重爲天下

【鹿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盧谷切,音祿。《說文》獸也。《玉篇》麞屬。《爾雅·釋獸》鹿牡麚牧麀,其子麛,其跡速,絕有力。《埤雅》仙獸也。牡者有角。《字統》鹿性驚防,羣居分背而食,環角向外以備人物之害。《易·屯卦》卽鹿無虞,惟入于林中。《疏》卽鹿若無虞官,虛入林木中,必不得鹿。《詩·小雅》呦呦鹿鳴。又鹿蜀,獸名。見《山海經》。又鉅鹿,郡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鉅鹿,卽禹貢大陸。○按今屬順德府。又獲鹿、束鹿,縣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隋鹿泉,唐攺獲鹿。隋鹿城,唐攺束鹿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出于五鹿。《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