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原十里外,稍稍云岩深

平原十里外,稍稍云岩深

诗句读音
稍稍云岩深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shāo shāoyún yánshēn
平原十里外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píng yuánshílǐ wài

平原十里外,稍稍云岩深释义

【稍稍】1.渐次;逐渐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秦之攻韩魏也,则不然。无有名山大川之限,稍稍蚕食之,傅之国都而止矣。”《汉书·韩王信传》:“居七日,胡骑稍稍引去。天雾,汉使人往来,胡不觉。”唐韩愈孟郊《远游联句》:“外患萧萧去,中悒稍稍瘳。”朱自清《执政府大屠杀记》:“这其间,人众稍稍聚拢,但立刻即又散开。”2.稍微。唐杜甫《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》:“区区甘累趼,稍稍息劳筋。”明何景明《乡射礼直节》:“乃使学官草具其仪,予稍稍为説,其文辞义意,略去。”3.细微;微微。唐杜甫《秋笛》诗:“不见秋云动,悲风稍稍飞。”

【云岩】的山。唐王丘《咏史》:“云巖响金奏,空水灧朱颜。”唐高适《同群公题中山寺》诗:“平原十里外,稍稍云巖深。”宋王质《泛兰舟·谯天授画像》词:“萧萧乌帽黄衫。烟水拍云巖。”2.指云岩寺。宋范成大《再到虎丘》诗:“有缘再踏云巖路,无处重寻石井泉。”宋卢祖皋《虞美人·九月游虎丘》词:“清尊黄菊红萸佩,两度云巖醉。”参见“云巖寺”。
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
【平原】平坦的原野。《左传·桓公元年》:“秋,大水。凡平原出水为大水。”汉王粲《七哀》诗:“出门无所见,白骨蔽平原。”唐方干《哭秘书姚少监》诗:“晓向平原陈葬礼,悲风吹雨溼铭旌。”刘半农《晓》诗:“太阳的光线,一丝丝透出来,照见一片平原,罩着层白蒙蒙的白雾。”2.指战国时赵国公子平原君。唐李白《送薛九被谗去鲁》诗:“蛾眉笑躄者,宾客去平原。”唐白居易《长斋月满携酒与梦得对酌》诗:“若怕平原怪先醉,知君未惯吐车菌。”明许自昌《水浒记·分飞》:“气概雄,论交四海芳名重,魏齐应有平原拥;就不然的时节,他做丧家之狗天涯哄
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
【里外】从里到外。表示整个、全部。宋洪迈《夷坚三志壬·集仙观醮》:“德安府应城县集仙观,罹兵火之后,堂殿頽圮。乾道初元,南昌法録吴道士自淮南来领观事……十年之间,里外一新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五回:“一时里外男女家人丫鬟小厮,黑压压跪了一屋子、半院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