凭仗六龙回日毂,稍分轻暖到南州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稍分轻暖到南州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shāo|shàofēn|fènqīng nuǎndàonán zhōu |
| 凭仗六龙回日毂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píng zhàngliù lónghuí rì3 |
凭仗六龙回日毂,稍分轻暖到南州释义
【稍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所敎切,音哨。《說文》出物有漸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惟稍受之。《註》稍,廩食也。《疏》以其稍稍給之,故謂米廩爲稍。又《廣韻》均也,小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凡王之稍事。《註》鄭司農云:非日中大舉時而閒食,謂之稍事。一說有小事而飮酒。又《韻會》漸也。《韓愈·答柳柳州食蝦蟆詩》余初不下喉,近亦能稍稍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稍人註》距王城三百里曰稍。《疏》案載師家邑任稍地,在三百里內,故云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山巧切,音梢。亦漸也。又《集韻》師交切,音筲。稅也。
【分】《唐韻》府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方文切,音餴。《說文》別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韻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廣韻》賦也,施也。《增韻》與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一黍之廣爲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著,可分別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傳·莊二年》師喪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後敢食。又與紛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終始也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禍之生也分分。《註》猶紛紛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以待國之匪頒。《註》匪讀爲分。又《唐韻》扶問切
【轻暖】“轻煖”。亦作“轻煗”。1.轻软而暖和。《墨子·辞过》:“当今之主,其为衣服则与此异矣,冬则轻煗,夏则轻凊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夫寒之於衣,不待轻煖;饥之於食,不待甘旨。”明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卷三五:“捻织毛丝,或绵装衣服,特为轻暖。”章炳麟《訄书·订礼俗》:“至乃一於毛褐,而繒紈徒以被墙,寒必熏鑪,出必復陶,空为蚕绩,违轻煖之本矣。”2.指轻软暖和的衣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为肥甘不足於口与?轻煖不足於体与?”三国魏曹植《求自试表》:“身被轻煖,口厌百味。”清恽敬《相鼠说》:“饜飫之求,轻暖之取,
【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刀號切,音倒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到,至也。《疏》到者,自遠而至也。《詩·大雅》靡國不到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。
【南州】地区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嘉南州之炎德兮,丽桂树之冬荣。”姜亮夫校注:“南州犹南土也,此当指楚以南之地言。”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南州人征市日,闻祜丧,莫不号慟。”清吴伟业《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有调有感赋赠》诗之四:“南州师友江天笛,北固知交午夜砧。”叶叶《庚戌纪事》诗之十三:“二月南州春已深,红绵花下午沉沉。”2.指豫章郡。《后汉书·徐稺传》:“徐稺字孺子,豫章南昌人也……及林宗有母忧,稺往弔之,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。众怪,不知其故。林宗曰:‘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。’”元张养浩《咏史诗·朱震》:“如何当日陈蕃榻
【凭仗】依赖,依靠。北周庾信《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》:“祖庆,少习边将,凭仗智勇。”唐元稹《苍溪县寄扬州兄弟》诗:“凭仗鲤鱼将远信,雁回时节到扬州。”元张埜《水龙吟》词:“凭仗何人收取,付天孙云綃机杼。”魏巍《东方》第一部第三章:“这县城四面是水,铁杆汉奸王凤岗,就凭仗着这个地势跟咱作对。”
【六龙】易》乾卦的六爻。《易·乾》:“大明终始,六位时成,时乘六龙以御天。”孔颖达疏:“乾元乃统天之义,言乾之为德,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,以控御於天体。六龙即六位之龙也;以所居上下言之,谓之六位也。”2.指太阳。神话传说日神乘车,驾以六龙,羲和为御者。汉刘向《九叹·远游》:“贯澒濛以东朅兮,维六龙於扶桑。”晋郭璞《游仙诗》:“六龙安可顿,运流有代谢。时变感人思,已秋復愿夏。”宋王安石《休假大佛寺》诗:“六龙高徘徊,光景在我裳。”明薛蕙《效阮公咏怀》:“六龙匿西山,蒙汜扬頽波。”3.古代天子的车驾为六马,马八尺称龙
【回日】1.谓日神羲和驾车前进,不得过,为之回车。形容极高。唐李白《蜀道难》诗:“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,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。”宋梅尧臣《赋秋鸣送刘衡州》诗:“峰前想回日,青冥生路歧。”2.来日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宁宗庆元三年》:“若回日復相,必乱天下。”亦作“廻日”。1.却日回行。语出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搆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撝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”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四:“愧无鲁阳德,迴日向三舍。”晋张协《七命》之一:“衝飇发而迴日,飞砾起而洒天。”南朝梁江淹《萧拜太尉扬州牧表》:“徒怀汉臣伏闕之诚,竞无鲁
【毂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祿切,音谷。《說文》輻所湊也。《六書故》輪之正中爲轂,空其中,軸所貫也,輻湊其外。《釋名》轂,埆也。體堅埆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轂以利轉也。又《韻會》暢轂,長轂也。《詩·秦風》文茵暢轂。《註》兵車之轂比大車爲長,故曰暢轂。又笠轂。《左傳·宣四年》射汰輈以貫笠轂。《註》兵車無蓋,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而立,謂之笠轂。又《正韻》薦舉人,謂之推轂。《史記·鄭當時傳》其推轂士,常以爲賢于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