披霜唳月惊婵娟,逍遥忘却还青田

披霜唳月惊婵娟,逍遥忘却还青田

诗句读音
披霜唳月惊婵娟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pī shuānglìyuèjīngchán juān
逍遥忘却还青田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xiāo yáowàng quèhuán|háiqīng tián

披霜唳月惊婵娟,逍遥忘却还青田释义

【披霜】,备极辛劳。明孙柚《琴心记·牛酒交欢》:“驰驛拥旄为大将,急王程带月披霜。”太平天囯赖文光《自述》:“不料独立此间数载,战无不捷,踏雪披霜,以期復都于指日。”《红旗歌谣·挑砖歌》:“披霜戴露上九霄,脚手架上把砖挑。”

【唳】《廣韻》練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結切,音捩。《玉篇》鳥鳴也。《廣韻》嘍唳,鳥聲也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計切《正韻》力霽切,音麗。《說文》鶴鳴也。《晉書·陸機傳》華亭鶴唳。《鮑昭·舞鶴賦》唳淸響於丹墀。又《韻會》嘹唳,雁聲。

【月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厥切,音軏。《說文》闕也。太隂之精。《釋名》月,缺也,滿則缺也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之義配日月。《禮·祭義》月生於西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五年註》月者,土地之精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月者,隂精之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水氣之精者爲月。又《書·堯典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傳》一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歲則置閏焉。又《洪範》二曰月。《傳》所以紀一月。《疏》從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禮·禮運》月以爲量。《註》天之運行,每三十日爲一月。又姓。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,明洪武中有月輝、月文憲

【惊】《集韻》呂張切,音良。悲也。又《集韻》力讓切,音諒。義同。或作悢。(驚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舉卿切《正韻》居卿切,音京。《說文》馬駭也。《玉篇》駭也。《易·震卦》震驚百里。《詩·大雅》震驚徐方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得之若寵,失之若辱,是謂寵辱若驚。又叶居陽切,音姜。《張籍·祭韓愈詩》月中登高灘,星漢交垂芒。釣車擲長綫,有獲齊驩驚。

【婵娟】1.姿态美好貌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嚼清商而却转,增嬋娟以此豸。”薛综注:“嬋娟此豸,姿态妖蛊也。”一本作“嬋蜎”。唐李商隐《霜月》诗:“青女素娥俱耐冷,月中霜里鬭嬋娟。”元沉禧《一枝花·赠人》套曲:“腰肢嫋娜,体态嬋娟。”2.指美人。唐方干《赠赵崇侍御》诗:“却教鸚鵡呼桃叶,便遣嬋娟唱《竹枝》。”元李致远《新水令·离别》曲:“青锁畔,綉幃前,少箇嬋娟,酬不了少年愿。”清洪昇《长生殿·夜怨》:“笑君王见错,把一箇罪废残粧,认是金屋嬋娟。”3.形容花木秀美动人。三国魏阮籍《咏怀》之二六:“庭木谁能近

【逍遥】亦作“逍摇”。1.徜徉;缓步行走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去终古之所居兮,今逍遥而来东。”姜亮夫校注:“逍遥即游之义。”《文选·司马相如<长门赋>》:“夫何一佳人兮,步逍遥以自虞。”刘良注:“逍遥,行貌。”《南史·袁粲传》:“家居负郭,每杖策逍遥,当其意得,悠然忘反。”杨朔《孤儿行》:“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,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,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。”2.优游自得;安闲自在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。”成玄英疏:“逍遥,自得之称。”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梁鸿》:“聊逍摇兮遨嬉

【忘却】忘记掉。唐张籍《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》诗:“此处吟诗向山寺,知君忘却曲江春。”宋张先《满江红·初春》词:“多少恨,今犹昨。愁和闷,都忘却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六十回:“吴学究道:‘吴用也在心多时了,不想一向忘却。小生略施小计,便教本人上山。’”李国文《月食》:“有些值得永远记忆,有些应该彻底忘却。”
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
【青田】1.指长着青苗的农田。唐杨炯《和郑雠校内省眺瞩思乡怀友》:“楼臺横紫极,城闕俯青田。”唐张籍《赠李杭州》诗:“竹间虚馆无朝讼,山畔青田长夏苗。”宋陈与义《罗江》诗之二:“行过竹篱逢细雨,眼明双鷺立青田。”2.借指鹤。因青田产鹤著名,故代称。唐王勃《上武侍极启》:“驰魂雾谷,忻逢紫岫之英;驛思霞丘,佇接青田之响。”宋文同《李生画鹤》诗:“昂昂青田姿,杳杳在轻素。一身万里意,双目九霄顾。”明何景明《画鹤篇》:“昔闻少保写青田,古墨千年人不传。”参见“青田鹤”。3.指青田酒。唐李白《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飡霞楼送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