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鞭挂檐枝,示耻无扑抶

蒲鞭挂檐枝,示耻无扑抶

诗句读音
示耻无扑抶平仄:仄 仄 平 平
拼音: 4chǐwúpū chì
蒲鞭挂檐枝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五支
拼音: pú biānguàyánzhī|qí

蒲鞭挂檐枝,示耻无扑抶释义

【示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巨支切《集韻》翹移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音岐。同祇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掌天神人鬼地示之禮。《釋文》示或作祇。又姓。《史記·晉世家》示眯明。《左傳》作提彌明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越嶲郡有蘇示縣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神至切,音侍。垂示也。《說文》天垂象,見吉凶,所以示人也。从二,三垂,日月星也。觀乎天文,以察時變。示神事也。《徐曰》二,古上字。左畫爲日,右爲月,中爲星。畫縱者取其光下垂也。示,神事也。故凡宗廟社神祇皆从示。《玉篇》示者,語也。以事告人曰示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夫乾確然示人易矣

【耻】《正字通》俗恥字。(耻)《唐韻》敕里切《集韻》丑里切,褫上聲《說文》辱也。从心耳聲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救》恥諸嘉石。《註》恥辱之也。《左傳·昭五年》恥匹夫不可以無備,况國乎。《註》言不可辱也。又《廣韻》慙也。《孟子》人不可以無恥。《註》人不可以無所羞恥也。 或作誀。 《六書總要》从心耳會意。取聞過自愧之義。凡人心慙,則耳熱面赤,是其驗也。俗譌作耻。
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
【扑抶】,鞭打。唐沉佺期《被弹》诗:“劾吏何咆哮,晨夜闻扑抶。”汉

【蒲鞭】鞭。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。《后汉书·刘宽传》:“吏人有过,但用蒲鞭罚之,示辱而已,终不加苦。”唐李白《赠清漳明府侄聿》诗:“蒲鞭挂簷枝,示耻无扑抶。”宋苏轼《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》:“顾我迂愚分竹使,与君谈笑用蒲鞭。”

【挂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賣切《正韻》古畫切,音卦。《說文》畫也。《正字通》圭从二土,有畺畫義。又《玉篇》懸也。《儀禮·少牢禮》挂於季指。《戰國策》無把銚挂耨之勢,而有積栗之實。通作掛。又剛挂,矢鏃名。《潘岳·射雉賦》屬剛挂以潛擬。《註》一作罫。又《集韻》胡卦切,音畫。礙也。同罫。與絓通。又涓畦切,音圭。別也。《莊子·漁父篇》好經大事,變更易常,以挂功名。或作刲。一曰中鉤取物也。(掛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賣切《正韻》古畫切,音卦。別也。又揲筮,置著小指閒也。《易·繫辭》掛一以象三。《註》置而不用曰掛

【檐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廉切《正韻》移廉切,音鹽。《說文》也。《徐曰》俗作簷,非是。《禮·明堂位》復廟重檐。《註》重檐,外檐下壁復安板檐,以避風雨。見梠字註。又見樀字註。又別作櫩。《何晏·景福殿賦》飛櫩翼以軒翥。 《韻會》又作厃。《揚子·方言》秦謂之桷,齊謂之厃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濫切,音擔。通作檐。《管子·七法篇》不明于則,而欲出號令,猶檐竿而欲定其未。又星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河鼓謂之牽牛。《郭註》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。檐者荷也。厃字原作下厂。

【枝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章移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音支。《說文》木別生條也。《徐曰》自本而分,故曰別生。《廣韻》枝柯也。《左傳·隱八年》疏枝布葉分。又散也。《易·下繫》中心疑者其辭枝。又與支通。《詩·大雅》本支百世。左傳作本枝。又支持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諸將懾服,莫敢枝梧。《瓚曰》小柱爲枝,斜柱爲梧。又干支亦作幹枝。《博雅》甲乙爲幹。幹者,日之神也。寅卯爲枝。枝者,月之靈也。又手節曰枝。《孟子》爲長者折枝。《趙岐註》折枝,按摩手節也。又《管子·度地篇》水別于他水,入于大水及海者,命曰枝水。又枝江,縣名。《前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