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素自持师老氏,清醒常戒鉴灵均,穷通一致由知命,恬智相须合入神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恬智相须合入神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tián4xiāng xūhé|gěrù shén |
穷通一致由知命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qióng tōngyīzhìyóuzhī mìng |
清醒常戒鉴灵均 | 平仄:平 仄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qīng xǐng2jiè jiànlíng jūn |
朴素自持师老氏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上平五支 拼音: pǔ sùzì chíshīlǎoshì|zhī |
朴素自持师老氏,清醒常戒鉴灵均,穷通一致由知命,恬智相须合入神释义
【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兼切,音甜。《說文》安也。从心,甜省聲。《書·梓材》引養引恬。又靜也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以恬養志。
【智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知義切,音置。同。或作智。《說文》識詞也。从白从亏从知。○按經典相承作智。《釋名》智,知也。無所不知也。《孟子》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知而有所合謂之智。○按經典或通用知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晉有智伯。
【相须】需”。互相依存;互相配合。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毛传:“风雨相感,朋友相须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无形》:“人禀气於天,气成而形立,形命相须,以致终死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丽辞》:“夫心生文辞,运裁百虑,高下相须,自然成对。”《明史·流贼传·李自成》:“自成善攻,汝才善战,两人相须若左右手。”谢觉哉《不惑集·冷和热》:“冷和热是相需为用的,是统一性的对立面。”2.相互等待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中》:“羣公奏请募吏民人马布帛绵,又请内郡国十二买马,发帛四十五万匹,输长安,前后毋相须。”颜师古注:“
【合】《唐韻》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曷閤切《正韻》胡閣切,音盒。《說文》合口也。又《玉篇》同也。《易·乾卦》保合太和。《詩·小雅》妻子好合。又配也。《詩·大雅》天作之合。《前漢·貨殖傳》蘗麴鹽豉千合。《註》師古曰:蘗麴以斤石稱之,輕重齊則爲合。鹽豉以斗斛量之,多少等亦爲合。合者,相配耦之言耳。又會也。《禮·王制》不能五十里者,不合于天子。《註》合,會也。又聚也。《論語》始有曰:苟合矣。《註》合,聚也。又答也。《左傳·宣二年》旣合而來奔。《註》合,答也。又閉也。《前漢·兒寬傳》封禪告成,合祛于天地神明。《註》李奇曰
【入神】1.《易·繫辞下》:“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言圣人用精粹微妙之义,入於神化,寂然不动,乃能致其所用。”后多用以指一种技艺达到神妙之境。《古诗十九首·今日良宴会》:“弹筝奋逸响,新声妙入神。”宋沉括《梦溪笔谈·书画》:“予家所藏摩詰画《袁安卧雪图》,有雪中芭蕉,此乃得心应手,意到便成。故造理入神,迥得天意。”清吴伟业《琵琶行》:“琵琶急响多秦声,对山慷慨称入神。”峻青《秋色赋·张玉生》:“过去,在观看演出中,这种说‘数来宝’的呱哒板,不知听了多少次,可从来没有听到象今天的这么好,这么熟练,这么达
【穷通】1.困厄与显达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古之得道者,穷亦乐,通亦乐,所乐非穷通也;道德於此,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。”《吕氏春秋·高义》:“然则君子之穷通,有异乎俗者也。”南朝梁刘孝标《辨命论》:“故性命之道,穷通之数,夭閼纷纶,莫知其辨。”清刘大櫆《难言三》:“人之有穷通得丧,天也。”2.谓干涸与流通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滱水》:“川渠又东北合滱水,水有穷通,不常津注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淄水》:“水流亦有时穷通,信为灵矣。”3.谓阻隔与通畅。太平天囯洪仁玕《资政新篇》:“夫事有常变,理有穷通,故事有今不可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致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陟利切,音躓。《說文》送詣也。《春秋·成九年》夏,季孫行父如宋致女。《註》女嫁三月,又使大夫隨加聘問,謂之致女。《禮·曲禮》獻田宅者操書致。《註》詳書其多寡之數,致之于人也。又招致也。《楊升庵外集》致有取意。《易·繫辭》備物致用。《疏》謂備天下之物,招致天下所用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凡治野,以下劑致甿。《註》致,猶會也。民雖受上田中田下田,及會之。以下劑爲率。又納也。《禮·曲禮》大夫七十而致事。《註》致其所掌之事於君,而告老。《疏》不云置,而云致者,置是廢絕,致是與人,明朝廷必有賢代己也。
【由】《廣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《正韻》于求切,音猷。《廣韻》从也。《韻會》因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自也。《註》猶从也。《論語》觀其所由。《註》經也,言所經從。《禮·內則》由衣服飮食,由執事。《註》由,自也。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願見無由達。《註》言久無因緣,以自達也。又《博雅》由,行也。《書·微子之命》率由典常,以蕃王室。《禮·經解》是故隆禮由禮,謂之有方之士。《疏》由,行也。又於也。《詩·大雅》無易由言。《箋》由,於也。又《博雅》由,用也。《書·盤庚》冲人非廢厥謀,弔由靈。《註》弔,至,由,用,靈,善也。
【知命】得事物生灭变化都由天命决定的道理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”三国魏曹植《箜篌引》:“先民谁不死,知命復何忧。”唐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所赖君子安贫,达人知命。”清戴名世《命说示郑叟》:“吾以为命有二,有一己之命,有天下之命……知命者,知天下之命也。”2.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后因以“知命”代称五十岁。晋潘岳《夏侯常侍诔》:“如何斯人,而有斯疾,曾未知命,中年陨卒。”唐张说《豫州刺史魏君碑》:“年近知命,位止方州。”郭沫若《沸羹集·无题》:“照年龄说来,我已经是知命晋一的人,但不知怎的
【清醒】脑)清楚,明白。唐范摅《云溪友议》卷下:“卢子发:‘白帝城头二月时,忍教清醒看花枝。’”巴金《爱的摧残》:“我到了静卧在冷月下的街上,我的脑子突然清醒了。”2.引申谓白日,白天。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庚娘》:“市儿初合卺,亦须一杯薄浆酒;汝家沃饶,当即不难。清醒相对,是何体段?”3.(神志)由昏迷恢复正常。《英烈传》第十八回:“我女儿日间亦是清醒,但到得晚上,便见十分迷闷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花姑子》:“生矇瞳中,觉有人揣而抗之。略开眸则花姑子立牀下,不觉神气清醒。”洪深《飞将军》:“请你好好地看护他,等
【常】《唐韻》市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辰羊切,音裳。《玉篇》恆也。《正韻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後得主而有常。《繫辭》動靜有常。《詩·周頌》常于時夏。《箋》謂久長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傳》謂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書·舜典愼徽五典傳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義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傳》五品,謂五常。《疏》此事可常行,乃爲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兌爲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詩·魯頌》居常與許。《傳》常許,魯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《註》恆山
【戒鉴】”。亦作“戒鉴”。警戒;引以为戒。明李贽《读史·经史相为表里》:“史而不经,则为秽史矣,何以垂戒鑑乎?”孙犁《澹定集·<文艺评论>改进要点》:“这些作法,常常是以‘群言’之虚名,掩‘一言’之实质,流弊甚多,对文艺工作,有切肤之痛,深可戒鉴。”
【灵均】1.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字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:“及灵均唱《骚》,始广声貌。”宋辛弃疾《贺新郎·和徐斯远韵》词:“兰佩芳菲无人问,叹灵均,欲向重华诉。”李大钊《青春》:“湘水灵均,兴春秋代序之感。”2.泛指词章之士。唐刘知几《史通·覈才》:“但自世重文藻,词宗丽淫,於是沮诵失路,灵均当轴。”浦起龙通释:“此言灵均当轴,借言以词人当史局也。”宋姚述尧《念奴娇·次刘周翰韵》词:“兴来吟咏,灵均谁谓今絶。”
【朴素】质朴,无文饰。《庄子·天道》:“静而圣,动而王,无为也而尊,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”成玄英疏:“夫淳朴素质,无为虚静者,实万物之根本也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所谓天者,纯粹朴素,质直皓白,未始有与杂糅者也。”唐王昌龄《琴》诗:“孤桐祕虚鸣,朴素传幽真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盛京先朝旧物》:“又有先朝登山负物木架,所持拐杖,皆白木为之,制甚朴素。”2.俭朴,不奢侈。《隋书·乞伏慧传》:“﹝慧﹞又领潭桂二州总管三十一州诸军事。其俗轻剽,慧躬行朴素以矫之,风俗大洽。”宋范仲淹《蒙以养正赋》:“是以不伐其善,罔
【自持】1.自我克制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宽为人温良,有廉智,自持,而善著书。”唐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非礼之动,能不愧心。特愿以礼自持,毋及于乱。”明陶宗仪《辍耕录·后德》:“今上皇后弘吉剌氏……性节俭,不妬忌,动以礼法自持。”巴金《灭亡》第十四章:“但他终于能够自持,不曾把爱情向李静淑表白出来。”2.自守;自固。《商君书·农战》:“国不晨,则与诸侯争权,不能自持也。”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歆数以难向,向不能非间也,然犹自持其《穀梁》义。”晋羊祜《请伐吴疏》:“吴缘江为国,无有内外,东西数千里,以藩篱自持,所敌者大
【师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疏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霜夷切《正韻》申之切,音獅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釋言》人也。《郭註》謂人衆也。又天子所居曰京師。《詩·大雅》惠此京師。《公羊傳·桓九年》京師者,大衆也。又《說文》二千五百人爲師。《周禮·地官》五旅爲師。《註》二千五百人。《詩·大雅》周王于邁,六師及之。《傳》天子六軍。《疏》春秋之時,雖累萬之衆,皆稱師。詩之六師,謂六軍之師。《易·師卦註》多以軍爲名,次以師爲名,少以旅爲名。師者,舉中之言。又《玉篇》範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稱也。《書·泰誓》作之師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出則有師
【老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盧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皓切,音栳。《說文》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》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《註》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又《詩·鄭風》與子偕老。《疏》沒身不衰也。《禮·祭義》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》老,尊稱也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授老幣。《註》老賔之臣。《疏》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《禮·曲禮》國君不名卿老。《註》卿老亦卿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老。《註》老謂上公。又《禮·禮運》三老在學。《註》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《左傳
【氏】《唐韻》承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上紙切,音是。氏族也。《白虎通》有氏者何,貴功德,下伎力,所以勉人爲善也。《左傳·隱八年》天子建德,因生以賜姓,胙之土而命之氏。諸侯以字爲諡,因以爲族。官有世功,則有官族,邑亦如之。《疏》釋例曰:別而稱之謂之氏,合而言之則爲族。《趙彥衞·雲麓漫抄》姓、氏後世不復別,但曰姓某氏,雖史筆亦然。按姓者,所以統系百世,使不別也。氏者,所以別子孫所自出。如周姓姬氏,所以別子孫,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,若夫《易》云:黃帝堯舜氏作。堯舜雖非姓氏,旣是天子當一代,稱曰堯舜氏,義亦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