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无处所,文字本空虚

菩提无处所,文字本空虚

诗句读音
文字本空虚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én zìběnkōng|kòng|kǒngxū
菩提无处所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八語
拼音: pú tíwú chǔsuǒ

菩提无处所,文字本空虚释义

【文字】语言的书写符号。古代多指单字。汉许慎《<说文解字>叙》:“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;其俊形声相益,即谓之字。”按,依类象形,即独体,为文;形声相益,即合体,为字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夫文字者,坟籍根本,世之学徒,多不晓字。”唐韩愈《读<鹖冠子>》:“文字脱谬,为之正三十有五字。”清陈澧《东塾读书记·小学》:“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,声不能传於异地,留於异时,於是乎书之为文字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要之文字成就,所当绵歷岁时,且由众

【空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苦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枯公切,音崆。空虛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赤帝行德天牢,謂之空。又大也。《詩·小雅》在彼空谷。《傳》大也。又盡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空,盡也。《詩·小雅》杼柚其空。又太空,天也。又地名。《爾雅·釋地》北戴斗極爲空桐。《左傳·哀二十年》宋公遊于空澤。《註》空澤,宋地。《史記·殷本紀註》伊尹生于空桑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京兆縣十二,其三曰船司空。《註》縣名。本主船之官,遂以爲縣。又《武帝紀》元鼎五年,行幸雍遂,踰隴登空同。《註》空同,山名。亦作崆峒。《山海經》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

【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朽居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休居切,音噓。空虛也。又《易·繫辭傳》周流六虛。《註》六虛,六位也。《疏》位本無體,因爻始見,故稱虛也。又《大戴禮》虛土之人大。《註》虛,縱也。又孤虛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日辰不全,故有孤虛。又星名。《書·堯典》宵中星虛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虛氏。見《姓苑》。又虛無,山名。《顏氏家訓》柏人城東有一孤山,或呼爲虛無山。又《廣韻》去魚切,音祛。《說文》大丘也。《集韻》古者九夫爲井,四井爲邑,四邑爲丘,丘謂之虛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桓十二年》會宋公于虛。《註》宋地。又水名。《前漢

【菩提】名词。梵文Bodhi的音译。意译“觉”、“智”、“道”等。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。《百喻经·驼瓮俱失喻》:“凡夫愚人,亦復如是,希心菩提,志求三乘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婆罗痆斯国》:“太子六年苦行,未证菩提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郊遇》:“堪笑世人懵懂,不识菩提路径。”2.树名。即菩提树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蜀无兔鸽》:“娑婆树一名菩提,叶似白杨,摩伽陀那国所献也。”张长《泼水节·孔雀舞》:“你营巢吧,公社礼堂前面,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。”参见“菩提树”。

【无处】1.无所处。谓没有处置的理由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若於齐,则未有处也。无处而餽之,是货之也。”赵岐注:“我在齐无事,於义未有所处也。义无所处而餽之,是以货财取我。”2.犹无为,无常。《吕氏春秋·圜道》:“帝无常处也,有处者乃无处也。”高诱注:“有处,有为也。有为则不能化,乃无处为也。”1.没有处所;没有地方。《楚辞·九辩》:“年洋洋以日往兮,老嵺廓而无处。”《汉书·高后纪》:“汝为将而弃军,吕氏今无处矣。”颜师古注:“言见诛灭,无处所也。”唐杜甫《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》之一:“江上被花恼不彻,无处告诉只颠

【所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疏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爽阻切,數上聲。《說文》伐木聲也。从斤,戶聲。又處所。《詩·鄭風》獻于公所。又《商頌》及爾斯所。又《漢制》車駕所在曰行在所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故所在曰行在所。又《關西方言》致力于一事爲所。所謂絕利一源也。《書·無逸》君子所其無逸。又《召誥》王敬作所。又語辭。《論語》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。又誓辭。《論語》予所否者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所不與舅氏同心者。又指物之辭。《禮·檀弓》其高可隱也。《註》謂高四尺所。《前漢·疏廣傳》問金餘尙有幾所。《註》幾所,猶幾許也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