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有树镜无尘,玉兔怀胎入紫宸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菩提有树镜无尘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pú tíyǒu|yòushù4wú chén |
玉兔怀胎入紫宸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yù tùhuái tāirùzǐ chén |
菩提有树镜无尘,玉兔怀胎入紫宸释义
【菩提】名词。梵文Bodhi的音译。意译“觉”、“智”、“道”等。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,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。《百喻经·驼瓮俱失喻》:“凡夫愚人,亦復如是,希心菩提,志求三乘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婆罗痆斯国》:“太子六年苦行,未证菩提。”明陈汝元《金莲记·郊遇》:“堪笑世人懵懂,不识菩提路径。”2.树名。即菩提树。唐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蜀无兔鸽》:“娑婆树一名菩提,叶似白杨,摩伽陀那国所献也。”张长《泼水节·孔雀舞》:“你营巢吧,公社礼堂前面,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。”参见“菩提树”。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常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殊遇切,殊去聲。《說文》生植之總名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季氏有嘉樹,宣子譽之。《禮·祭義》樹木以時伐焉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萍樹根于水,木樹根于土。又《爾雅·釋宮》屛謂之樹。《論語》邦君樹塞門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牀謂之杠。北燕、朝鮮閒謂之樹。又獸名。《儀禮·鄉射禮》君國中射則皮樹中。《註》皮樹,獸名。謂皮作樹形以射之。又姓也。《後魏·官氏志》樹洛于氏。後改爲樹氏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臣庾切,音豎。扶樹也。《徐鍇曰》樹之言豎也。種樹曰樹。《易·繫辭
【镜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慶切,音竟。《說文》取景之器也。《玉篇》鑑也。《釋名》鏡,景也。言有光景也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淸水明鏡,不可以形逃。又明也。《前漢·衞姬傳》深說經義,明鏡聖法。又石鏡,山名。《潯陽記》石鏡山之東,一圓石縣厓,明淨照人見形。又石名。《述異記》饒州舊傳,軒轅氏鑄鏡於湖邊,今有軒轅磨鏡石。又破鏡,獸名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人有言,古天子常以春解祠,祠黃帝用一梟破鏡。《註》祠祭以解罪求福,梟鳥食母,破鏡似貙食父,黃帝欲絕其類,故使百吏祠皆用之。又姓。《姓苑》漢河內令鏡斂,後唐同光中媵
【无尘】不着尘埃。常表示超尘脱俗。唐崔橹《莲花》诗残句:“无人解把无尘袖,盛取残香尽日怜。”唐杜荀鹤《题战岛僧居》诗:“师爱无尘地,江心岛上居。”
【玉兔】话中月亮里的白兔。晋傅咸《拟<天问>》:“月中何有?玉兔擣药。”明沉鲸《双珠记·协谋诬讼》:“计就月中擒玉兔,谋成日里捉金乌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二三:“八月十五中秋节,满月的银光之下,说着蟾蜍玉兔的故事,何其清切。”2.指月亮。唐韩琮《春愁》诗:“金乌长飞玉兔走,青鬢长青古无有。”元金仁杰《追韩信》第二折:“明滴溜银蟾似海山,光灿烂玉兔照天关。”《说岳全传》第十三回:“一路説,一路行,不多时,早已金乌西坠,玉兔东昇。”3.乐曲名。《宋史·乐志一》:“欲依月律,撰《神龟》、《甘露》、《紫芝》、《嘉禾》、《玉
【怀胎】怀孕。巴金《家》三六:“你现在怀胎快足月了,身体又不太好。”
【入】《唐韻》人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日汁切《正韻》日執切,任入聲。《說文》內也。《玉篇》進也。《禮·少儀》事君,量而後入。《檀弓》孟獻子比御而不入。《註》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,猶不入寢也。又《春秋·隱二年》莒人入向。《定六年》於越入吳。《傳》造其國都曰入,弗地曰入。《註》謂勝其國邑,不有其地也。入者,逆而不順,非王命而入人國也。又《廣韻》納也,得也。又《增韻》沒也。又《楞嚴經》六入謂六塵,卽眼入色,耳入聲也。又《敎坊記》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。漢典考證:〔《檀弓》孟子比御而不入。〕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。 考
【紫宸】宫殿名,天子所居。唐宋时为接见群臣及外国使者朝见庆贺的内朝正殿,在大明宫内。唐杜甫《冬至》诗:“杖藜雪后临丹壑,鸣玉朝来散紫宸。”2.泛指宫廷。明沉鲸《双珠记·邮亭失珠》:“纔离紫宸,平步莲鞋稳。”清孙枝蔚《北山》诗:“战士从来苦,谁曾达紫宸。”参阅《唐六典·尚书工部》、宋王应麟《玉海·宫室·唐紫宸殿》。3.借指帝王、帝位。《晋书·后妃传序》:“若乃作配皇极,齐体紫宸,象玉牀之连后星,喻金波之合羲璧。”《梁书·元帝纪》:“紫宸旷位,赤县无主,百灵耸动,万国回皇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