碕岸斗入,洄潭轮转
碕岸斗入,洄潭轮转释义
【碕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羈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音奇。曲岸也。《揚雄·羽獵賦》探巖排碕。又長邊也。《郭璞·江賦》碕嶺爲之嵒。又《廣韻》去奇切,音欺。石矼。又墟彼切,音綺。碕礒,石貌。《楚辭·招隱士》嶔崟碕礒。《註》山阜嵎也。
【岸】《唐韻》五旰切《集韻》魚旰切《韻會》疑旰切《正韻》魚幹切,音犴。《說文》水厓而高者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望厓洒而高岸。《註》厓峻而水深曰岸。《詩·衞風》淇則有岸。《小雅》高岸爲谷。又階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襄岸夷塗。《註》襄,高也。岸,殿階也。又魁岸,雄傑也。《前漢·江充傳》爲人魁岸。《註》岸者,有廉稜如崖岸形。《唐書·宦者傳》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。又道岸。《詩·大雅》誕先登于岸。《註》道之極至處也。又露額曰岸。《後漢·馬援傳》帝岸幘見援。又獄名。《詩·小雅》宜岸宜獄。《註》鄕亭之繫曰岸,朝廷曰獄。韓詩作
【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當口切,音陡。《說文》大升也。《羣經音辨》升十之也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平斗斛度量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斗者,聚升之量也。又宿名。《春秋·運斗樞》第一至第四爲魁,第五至第七爲杓,合爲斗。居隂播陽,故稱北斗。《易·豐卦》日中見斗。《疏》日中盛明之時,而斗星顯見。《詩·小雅》維北有斗。《疏》維此天上,其北則有斗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北斗七星,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。《又》衡殷南斗。《註》南斗六星爲天廟,丞相大宰之位。又酒器。《詩·大雅》酌以大斗。《疏》大斗長三尺,謂其柄也。蓋從大
【入】《唐韻》人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日汁切《正韻》日執切,任入聲。《說文》內也。《玉篇》進也。《禮·少儀》事君,量而後入。《檀弓》孟獻子比御而不入。《註》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,猶不入寢也。又《春秋·隱二年》莒人入向。《定六年》於越入吳。《傳》造其國都曰入,弗地曰入。《註》謂勝其國邑,不有其地也。入者,逆而不順,非王命而入人國也。又《廣韻》納也,得也。又《增韻》沒也。又《楞嚴經》六入謂六塵,卽眼入色,耳入聲也。又《敎坊記》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。漢典考證:〔《檀弓》孟子比御而不入。〕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。 考
【洄】《唐韻》戸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胡隈切《正韻》胡瑰切,音回。《說文》洄也。《爾雅·釋水》逆流而上曰泝洄。《詩·秦風》溯洄從之。又水流貌。《後漢·王景傳》立一水門,令更相洄注。又湖名,在襄陽。《水經注》蔡州大岸西,有洄湖。又通。《爾雅·釋訓》洄洄,惛也。《註》洄本作,音韋。又《集韻》胡對切,音潰。洄湜,水淸也。漢典考證:〔《爾雅·釋訓》洄洄,惛也。《註》洄本作。〕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。 考證:〔《爾雅·釋訓》洄洄,惛也。《註》洄本作。〕 謹照原文本作改或作。
【潭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徒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南切,音覃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武陵鐔成玉山。又深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潭思渾天。又州名。《廣輿記》長沙府,隋唐曰潭州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徐心切,音尋。旁深也。與潯同。《揚雄·解嘲》或橫江潭而漁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夷針切,音淫。浸潭,與浸淫同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浸潭促節。《漢書》作浸淫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以荏切,音。潭濼,水動搖貌。或作藫。又《集韻》忍甚切,音荏。義同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水出武陵潭成玉山。〕 謹照原文潭改鐔。 考證:〔《說文》水出武陵潭成玉山。〕 謹
【轮转】;回旋。《文子·自然》:“常与人化,智不能得,轮转无端,化遂如神。”宋苏轼《江郊》诗:“碕岸斗入,洄潭轮转。”萧军《五月的矿山》第五章:“铁锨在他底两条长手臂里像着了风的风车底翅膀,不停地轮转着。”2.环绕。唐牛僧孺《玄怪录·萧志忠》:“﹝使者﹞曰:‘然余闻东谷严四兄善谋,尔等可就彼祈求。’羣兽皆轮转欢叫。使者即东行。”3.轮流。唐白居易《陵园妾》诗:“愿今轮转直陵园,三岁一来均苦乐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六:“有此三个女儿轮转供养,勾过了残年了。”1.佛教语。轮回。南朝梁沉约《<内典>序》:“妙法轮转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