潜遁得幽僻,如鱼安脱钩

潜遁得幽僻,如鱼安脱钩

诗句读音
如鱼安脱钩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rúyúāntuō gōu
潜遁得幽僻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qián dùndé|děi|deyōu pì

潜遁得幽僻,如鱼安脱钩释义

【鱼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語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牛居切,御平聲。《說文》本作,水蟲也。象形,與燕尾相似。《註》徐鍇曰:下火象尾而已,非水火之火。《韻會》隷省作魚。《易·中孚》豚魚吉。《註》魚者,蟲之隱者也。《儀禮·有司徹》魚。《註》魚無足翼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白魚躍入王舟中。《註》馬融曰:魚者介鱗之物,兵象也。又蠹魚,亦名衣魚,本草生,久藏衣帛及書紙中。又《詩·小雅》象弭魚服。《傳》魚服,魚皮。《陸璣疏》魚服,魚獸之皮也。似猪,東海有之。一名魚貍,其皮背上斑文,腹下純靑,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。又《唐書·車服志》

【安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寒切,案平聲。《說文》靜也,从女,在宀下。《廣韻》徐也,止也。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註》安安,自然性之也。《益稷》安汝止。《註》謂止於至善也。又寧也,定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在知人,在安民。《齊語》其心安焉,不見異物而遷焉。又危之對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置之安處則安,置之危處則危。又佚樂也。《禮·表記》君子莊敬日强,安肆日偸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懷與安實敗名。又《諡法》和好不爭曰安。又何也。《禮·檀弓》吾將安仰。《楚辭·天問》九天之際,安放安屬。又與焉同。《正字通》安之於

【脱钩】原指火车车厢的挂钩脱落。引申为事物的联系中断。如:这个学校本来是和化工厂挂钩的,现在脱钩了。

【潜遁】隐退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烈传》:“龙凤隐耀,应德而臻,明哲潜遁,俟时而动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彭羕传》:“﹝秦宓﹞枕石漱流,吟咏緼袍,偃息於仁义之途,恬惔於浩然之域,高概节行,守贞不亏;虽古人潜遁,蔑以加旃。”唐陈子昂《昭夷子赵氏碑》:“见乌支丹穴,密有潜遁之意。”2.暗逃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济水二》:“师旷邢伯闻鸟乌之声,知齐师潜遁。”宋叶适《蔡知閤墓志铭》:“中外讹言益甚,或言‘某将輒奔赴’,或传‘某军私聚哭’,大抵皆反矣;朝士潜遁者前后数人,私窃以家去者甚众。”鲁迅《坟·摩罗诗力说》:“一夜暴风雨,
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
【幽僻】1.幽隐,潜藏。汉张衡《应间》:“及津者风攄,失涂者幽僻,遭遇难要,趋偶为幸。”2.幽静而偏僻。《北齐书·陆法和传》:“此寺幽僻,可以免难。”宋陈岩肖《庚溪诗话》:“此鼓或埋於土中,或沦於水滨,或隐蔽於幽僻之地。”元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四折:“我将这个死尸埋在这幽僻去处。”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:“这是一条幽僻的路;白天也少人走,夜晚更加寂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