羌寓形於溟涬兮,藐起灭之一沤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羌寓形於溟涬兮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二齊 拼音: 1yùxíngmíng xìngxī |
藐起灭之一沤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miǎoqǐ4zhīyīòu|ōu |
羌寓形於溟涬兮,藐起灭之一沤释义
【羌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去羊切《集韻》墟羊切,音蜣。《說文》西戎牧羊人也。西方羌,从羊。《書·牧誓》及庸,蜀,羌,髳,微,盧,彭,濮人。《註》八國,皆蠻夷戎狄。羌在西蜀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西戎析枝,渠廋氐羌。《匈奴傳》西接月氏氐羌。《註》羌,三苗,薑姓之別。舜徙于三危,今阿關之西南羌是也。又《屈原·離騷》羌內恕己以量人兮。《註》羌,楚人語辭也。又《玉篇》卿也,反也,章也,强也。又姓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羌瘣伐趙。又《集韻》許亮切,音向。羌量,烏雛饑困貌。 《篇海》俗作羗。
【寓】《唐韻》牛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元具切,音遇。《說文》寄也。《禮·曲禮》大夫寓祭器於大夫,士寓祭器於士。又《郊特牲》諸侯不臣寓公。《註》謂失地之君,寄寓其國也。又居也。《孟子》無寓人於我室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韓厥曰:請寓乗。又屬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君憑軾而觀之,得臣與寓目焉。又托也。《史記·莊周傳》著書十餘萬言,大抵率寓言也。又鳥名,如而鳥翼,其音如羊,可以禦兵,見《山海經》。又《爾雅·釋獸》有寓屬。《註》謂獼猴之類。寄寓木上,故曰寓。又《正韻》牛居切,音魚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庽。漢典考證:〔《左傳·僖
【溟涬】未形成前,自然之气混混沌沌的样子。汉张衡《灵宪》:“太素之前,幽清玄浄,寂寞冥默,不可为象。厥中惟灵,厥外惟无,如是者永久焉,斯谓溟涬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一引《三五历纪》:“未有天地之时,混沌状如鸡子,溟涬始牙,濛鸿滋萌,岁在摄提,元气肇始。”明屠隆《綵毫记·仙官列奏》:“大道宗虚无,至真合溟涬。”清张尚瑗《仙霞关》诗:“微茫一线走絶壁,谁凿溟涬开鸿濛。”2.泛指自然之气。唐皮日休《反招魂》:“承溟涬之命兮,付余才而辅君。”明张羽《金川门》诗:“江光合海气,溟涬神攸存。”3.水势无边际貌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
【兮】《唐韻》胡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弦雞切,音奚。《說文》語有所稽也。从丂八,象氣越丂也。《徐曰》爲有稽考,未便言之。言兮則語當駐,駐則氣越丂也。《增韻》歌辭也。又通作猗。《書·秦誓》斷斷猗,大學引作兮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我猶爲人猗。又與侯通。《史記·樂書》高祖過沛,詩三侯之章。《註》索隱曰:沛詩有三兮,故曰三侯,卽大風歌。《韻會》歐陽氏曰:俗作〈丷下丅〉。
【藐】《唐韻》亡沼切,音眇。《博雅》小也。《左傳·僖九年》以是藐諸孤,辱在大夫。又《孟子》說大人則藐之。《註》輕視貌。又《莊子·逍遙遊》藐姑射之山,有神人居焉。《註》遠也。又《張衡·西京賦》眳藐流盼。《註》藐,好視容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漸也。又《博雅》廣也。又莫角切,音邈。《爾雅·釋草》藐,茈草。《註》可以染紫,一名茈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藐藐,美也。《詩·大雅》寢廟旣成,旣成藐藐。又《詩·大雅》誨爾諄諄,聽我藐藐。《傳》藐藐然不入也。又《韻補》叶音密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長眉連娟,微睇綿藐。色授魂與,心愉于側。又
【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亡列切《集韻》莫列切,音搣。《說文》盡也。《周禮·夏官》大司馬九代之,灋外內亂,鳥獸行,則滅之。《註》毀其宗廟社稷曰滅。又沒也。《易·大過》過涉滅頂。又火熄也。《書·盤庚》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嚮邇,其猶可撲滅。又《韻補》叶明祕切,音媚。《曹植·夏啓讚》大戰于甘,有扈以滅。威振諸侯,元功克乂。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沤】《唐韻》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候切,謳去聲。《說文》久漬也。《詩·陳風》東門之池,可以漚麻。《傳》漚,柔也。《正義》考工記註,漚,漸也。楚人曰漚。此云漚柔者,謂漸漬之,使柔韌也。又漚鬱,香氣盛也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芬芳漚鬱。又或作渥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渥淳其帛。《註》渥與漚同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侯切,音謳。浮漚也。《楞嚴經》空生大覺中,如海一漚。又通鷗。《列子·黃帝篇》海上有好漚鳥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