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倾西国蒲萄酒,小嚼南州豆蔻花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浅倾西国蒲萄酒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qiǎn|jiānqīngxī guópú táo jiǔ |
| 小嚼南州豆蔻花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九麻 拼音: xiǎojiáo|jué|jiàonán zhōudòu kòuhuā |
浅倾西国蒲萄酒,小嚼南州豆蔻花释义
【浅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七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此演切,千上聲。《說文》水不深也。《詩·邶風》就其淺矣。又《荀子·修身篇》少聞曰淺。又虎皮也。《詩·大雅》鞹鞃淺幭。《傳》淺,虎皮淺毛也。又凡獸之淺毛者,皆曰淺。《周禮·春官》巾車鹿淺。《註》以夏鹿皮爲覆笭。《疏》夏時鹿毛新生爲淺毛,故云。又《廣韻》則前切《集韻》將先切,音箋。與濺同。淺淺,水疾流貌。《楚辭·九歌》石瀨兮淺淺。又《集韻》在演切,音踐。《古文尚書堯典》寅淺納日。馬融讀。今作餞。又則旰切,音贊。與灒同。汙灑也。又子賤切,音箭。與濺同。水激也。《儀禮·士虞禮
【西国】1.泛指分封在西方的诸侯。《公羊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,西征则东国怨。”2.指西域。《晋书·苻丕载记》:“是时安西吕光自西域还师,至于宜禾,坚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距之。高昌太守杨翰言于熙曰:‘吕光新定西国,兵强气鋭,其锋不可当也。’”3.指佛教发源地。唐张祜《听简上人吹芦管》诗:“分明西国来人説,赤佛堂西是汉家。”《敦煌曲子词·苏莫遮》:“面慈悲,心欢喜,西国神僧远远来瞻礼。”4.指西蜀。唐张乔《送僧鸾归蜀宁亲》诗:“高名彻西国,旧跡寄东林。”宋苏轼《隆中》诗:“诸葛来西国,千年爱未衰。今朝
【蒲萄酒】见“葡萄酒”。
【嚼】《唐韻》才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爵切,音皭。《說文》本作噍,齧也。《玉篇》噬嚼也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嚼復嚼者,京都飮酒相强之辭也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才肖切《正韻》在笑切,音誚。同噍。又《集韻》子肖切,音醮。義同。詳前噍字註。
【南州】地区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嘉南州之炎德兮,丽桂树之冬荣。”姜亮夫校注:“南州犹南土也,此当指楚以南之地言。”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南州人征市日,闻祜丧,莫不号慟。”清吴伟业《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有调有感赋赠》诗之四:“南州师友江天笛,北固知交午夜砧。”叶叶《庚戌纪事》诗之十三:“二月南州春已深,红绵花下午沉沉。”2.指豫章郡。《后汉书·徐稺传》:“徐稺字孺子,豫章南昌人也……及林宗有母忧,稺往弔之,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。众怪,不知其故。林宗曰:‘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。’”元张养浩《咏史诗·朱震》:“如何当日陈蕃榻
【豆蔻】又名草果。多年生草本植物。高丈许,秋季结实。种子可入药,产岭南。南方人取其尚未大开的,称为含胎花,以其形如怀孕之身。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。唐杜牧《赠别》诗:“娉娉嬝嬝十三餘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”后蜀欧阳炯《南乡子》词:“藤杖枝头芦酒滴,铺葵蓆,豆蔻花间趖晚日。”宋陆游《小园春思》诗:“小轩愁入丁香结,幽径春生豆蔻梢。”明许自昌《水浒记·联姻》:“拥鸳衾梦绕巫山,但豆蔻含胎可怜。”田汉《回春之曲》第一幕:“椰子肥,豆蔻香,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。”植物名。又称“草荳蔻”、“白荳蔻”。叶大,披针形,花淡黄色,果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