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头曳足,先断腰膂

牵头曳足,先断腰膂

诗句读音
先断腰膂平仄:平 仄 平 仄
拼音: xiānduànyāo lǚ
牵头曳足平仄:平 平 仄 平
韵脚:去十遇
拼音: qiān tóuyèzú

牵头曳足,先断腰膂释义

【先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蘇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蕭前切,霰平聲。《說文》先,前進也。从人之。《徐曰》之,往也,往在人上也。一曰始也,故也。《玉篇》前也,早也。《孝經·感應章》必有先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象帝之先。又祖父已歾曰先。《司馬遷·報任安書》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晉有先軫。又《韻會》凡在前者謂之先,則平聲。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,則去聲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見切,音霰。《增韻》先之也。《正韻》相導前後曰先後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以先愷樂,獻于社。《註》先猶導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

【断】《玉篇》同斷。俗字。(斷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覩緩切,音短。《說文》作。截也。《書·盤庚》乃斷棄汝。《傳》斷,絕也。《詩·商頌》是斷是遷。《疏》於是斬斷之。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徒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杜管切,音。絕也。《羣經音義》旣絕曰斷。《釋名》斷,段也。分爲異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其利斷金。《疏》其纖利能斷截於金。又《集韻》徒玩切《正韻》杜玩切,音段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丁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玩切,音鍛。決也。《易·繫辭》以斷天下之疑。《疏》決斷天下之疑。又《書·秦誓》斷斷猗無

【腰膂】唐韩愈《元和圣德诗》:“婉婉弱子,赤立傴僂,牵头曳足,先斩腰膂。”元赵孟頫《题耕织图》诗之六:“匍匐行水中,泥淖及腰膂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江城》:“二姊怒,操杖遽出。生察其状兇,跴屣欲走。杖起,已中腰膂。”参见“腰背”。2.比喻要冲之地。《宋史·范育传》:“熙河以兰州为要塞……兰州危,则熙河有腰膂之忧矣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义清方档案·清吏条陈》:“以臣愚见,料贼所趋,约分三途……与江北徐州、山东、曹州等处土匪联合,横截中原腰膂,亦一途也。”

【牵头】1.拉头。唐韩愈《元和圣德》诗:“牵头曳足,先断腰膂。”2.旧时指男女不正当关系的牵线人。亦指媒人。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二折:“小姐做了娇妻,这小贱人做了牵头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二五回:“鄆哥道:‘便駡你这马泊六,做牵头的老狗,直甚么屁!’”清李渔《玉搔头·篾哄》:“老实説,这个牵头要让我们做的,若是别人来做媒,我们实要和他拚命。”3.指多方合作共事时,由一方负责联系和组织各方协同工作。韶华《肠梗阻》:“最近冶金部下达了研制几个新品种的任务,让他去牵头。”《人民日报》1983.7.31:“主管局以扶植集

【曳】《唐韻》余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以制切,音跇。《說文》臾曳也。《易·睽卦》見輿曳,其牛掣。《詩·唐風》子有衣裳,弗曳弗婁。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執玉者則唯舒武,舉前曳踵。又河名。《類篇》西戎有河名曳咥。 《說文》作曳。曳字从臼作。

【足】〔古文〕疋《唐韻》卽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縱玉切,音哫。《說文》人之足也。在下,从止口。《註》徐鍇曰:口象股脛之形。《釋名》足,續也,言續脛也。《易·說卦》震爲足。《疏》足能動用,故爲足也。《禮·玉藻》足容重。《註》舉欲遲也。又《廣韻》滿也,止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矧予之德,言足聽聞。《詩·小雅》旣霑旣足。《禮·學記》學然後知不足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知足不辱。又不可曰不我足。《吳語》天若棄吳,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。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虃,百足。《註》音纖。又姓。《戰國策》足强。《註》韓人。又《廣韻》子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