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寻雄镇地,万仞上擎天

千寻雄镇地,万仞上擎天

诗句读音
千寻雄镇地平仄:平 平 平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qiān xúnxióng zhèndì|de
万仞上擎天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àn|mòrènshàng|shǎngqíng tiān

千寻雄镇地,万仞上擎天释义

【千寻】古以八尺为一寻。“千寻”,形容极高或极长。晋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擢本千寻,垂荫万亩。”唐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诗:“千寻铁索沉江底,一片降旛出石头。”清林则徐《舆縴》诗:“一綫划开云径晓,千寻曳入洞天秋。”赵朴初《西江月·参观密云水库工程》词:“铁壁千寻锁浪,碧波万顷如油。”

【雄镇】1.犹重镇。唐独孤及《江州刺史厅壁记》:“世称雄镇,且曰天府。”《明史·忠义传六·王家录》:“榆林为天下雄镇,兵最精,将材最多。”清薛福成《庸盦笔记·述异·左侯相之梦》:“所歷皆巖关险塞,雄镇名都。”2.强有力地镇守。宋苏轼《奏乞封太白山神状》:“伏见当府郿县太白山,雄镇一方,载在祀典。”清邹容《革命军·结论》:“尔之独立厅已雄镇於中央。”

【地】〔古文〕埊埅嶳《廣韻》徒四切《集韻》大計切《韻會》徒二切《正韻》徒利切,音弟。《說文》元氣初分,重濁隂爲地,萬物所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。《釋名》地,底也,其體底下,載萬物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坤爲地。《內經》岐伯曰:地爲人之下,太虛之中。黃帝曰:馮乎。曰:大氣舉之。《周禮·地官》土訓掌道地圖,以詔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詔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爲輔佐,石爲之骨,川爲之脈,艸木爲之毛,土爲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漢·丙吉傳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頌》

【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同萬。又三字姓。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。又《廣韻》莫北切《集韻》密北切。万俟,複姓。俟音其,今讀木其。北齊特進万俟普。(萬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無販切,音蔓。《說文》蟲也。《埤雅》蜂一名萬。蓋蜂類衆多,動以萬計。又數名。《易·乾象》萬國咸寧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舞名。《詩·邶風》方將萬舞。《疏》萬者,舞之總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萬也者,干戚舞也。《韻會》湯武以萬人得天下,故干舞稱萬舞。又州名。《寰宇記》漢巴東郡,後唐貞觀曰萬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萬

【仞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振切,音刃。《孔安國曰》八尺曰仞。《禮·祭義》築宮仞有三尺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鳳凰翔於千仞。又度深曰仞。《左傳·昭三十二年》仞溝洫。又與認通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天地萬物不相離,仞而有之,皆惑也。《註》仞卽認。《淮南子·人閒訓》非其事者,勿仞也。仞人之事者敗。又與牣通。滿也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充仞其中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文十六年》楚子貝自仞以伐庸。《註》仞入庸道。 一作軔。《孟子》掘井九軔。 《正字通》古以周尺八尺爲仞,中人之身,長八尺,兩臂尋之,亦八尺,兩足步之,亦八尺。度高
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

【擎天】托住天。形容坚强高大有力量。唐孟郊《怀南岳隐士》诗:“见説祝融峯,擎天势似腾。”《宋史·外戚传·刘永年》:“生四岁……仁宗使赋《小山诗》,有‘一柱擎天’之语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十七回:“梁山泊中,聚一伙擎天好汉。”王西彦《寻常事》:“几株擎天老樟树,矗立在路边。”2.形容重大。清无名氏《论语齐景公待孔子五章》弹词:“自古大道属文宣,他把那擎天担子一肩担。”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