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言万语托死生,转眼已若行路人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转眼已若行路人 | 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: zhuǎn yǎnyǐ ruòxíng lù rén |
千言万语托死生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二庚 拼音: qiān yán wàn yǔ1sǐ shēng |
千言万语托死生,转眼已若行路人释义
【转眼】眼珠。茅盾《子夜》十三:“他又转眼去看李麻子。”2.形容时间短促。《敦煌变文集·无常经讲经文》:“转眼艰难声唤频,由不悟无常抛暗号。”宋周密《齐天乐·蝉》词:“转眼西风,一襟幽恨向谁説?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果然光阴似箭,日月如梭,转眼二十年。”郁达夫《毁家诗纪》诗之一:“转眼榕城春欲暮,杜鹃声里过花朝。”
【已若】”。
【行路人】亦比喻不相关的人。《文选·苏武<五言诗>之一》:“四海皆兄弟,谁为行路人。”吕延济注:“天下四海,道合即亲,谁为行路之人相疏者。”唐杜甫《丹青引》:“即今漂泊干戈际,屡貌寻常行路人。”
【千言万语】话很多。唐吕岩《七言》诗之一:“此道非从它外得,千言万语谩评论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四回:“我纵有千言万语,怎能説得到那十三妹跟前。”浩然《艳阳天》第一一三章:“那两双昏花的老眼里,都闪动着一种复杂的神色,这神色里包含着千言万语。”亦作“千语万言”。《四游记·太子被戏下武当》:“千语万言劝解太子,如风过耳,不肯回朝。”郭沫若《落叶》:“就费尽了千语万言,有时只不过是激起冷笑的猛潮,反抗的烈火罢了。”
【托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闥各切。同拓。見拓字註。又不托,與餺飥通。《五代史·李茂貞傳》一日食粥,一日食不托。《歐陽脩·歸田錄》唐人謂湯餠爲不托。又柈名。宋曰托子,今曰托盤。
【死生】和生存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説。”《史记·鲁仲连邹阳列传》:“今死生荣辱,贵贱尊卑,此时不再至,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。”宋苏轼《题文与可墨竹》诗:“谁云死生隔,相见如龚隗。”2.犹言盈亏、消长。《孙子·虚实》:“故五行无常胜,四时无常位,日有长短,月有死生。”3.杀生。《国语·越语下》:“死生因天地之刑。”韦昭注:“死,杀也。”4.偏义复词。指生命。唐杜甫《房兵曹胡马》诗:“所向无空阔,真堪託死生。”5.偏义复词。指死亡。唐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。”宋苏轼《侄安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