樵斧斫云春谷暗,渔榔敲月夜溪寒

樵斧斫云春谷暗,渔榔敲月夜溪寒

诗句读音
樵斧斫云春谷暗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去五十三勘
拼音: qiáo fǔzhuóyúnchūn3àn
渔榔敲月夜溪寒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二十五寒
拼音: yú láng1yuè yè1hán

樵斧斫云春谷暗,渔榔敲月夜溪寒释义

【樵斧】柴斧。宋陈与义《出山》诗之二:“山空樵斧响,隔岭有人家。”清黄景仁《由烟霞岭至紫云洞精舍》诗:“已有樵斧声,丁丁出深樾。”

【斫】《唐韻》之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職略切,音灼。《說文》擊也。《玉篇》刀斫。《後漢·呂布傳》拔戟斫機。《枚乗·七發》使琴摯斫斬以爲琴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揚越之郊,凡人相侮以爲無知,謂之聑,或謂之斫。《註》斫,郗斫頑直之貌,今關西語亦皆然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漢複姓有斫胥氏,何氏姓苑云:今平陽人。又《集韻》尺約切,音婥。硸斫,不解悟貌。

【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王分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于分切,音雲。《說文》山川氣也。象回轉形。後人加雨作雲,而以云爲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與曰音別義同。凡經史,曰通作云。又運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動,四時云下,而萬物化。《註》云:運動貌。又狎昵往復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傳》云:旋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晉不鄰矣,其誰云之。《註》云:猶旋。旋歸之也。又語助。《詩·小雅》伊誰云憎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。又陸佃曰:云者,有應之言也。 《左傳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當御。三云:叔向不應。又云云:衆語也

【春】〔古文〕萅旾《廣韻》昌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樞倫切,蠢平聲。《爾雅·釋天》春爲靑陽。《註》氣淸而溫陽。《周禮·春官·宗伯疏》春者出生萬物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》春者何,歲之始也。《註》春者,天地開闢之端,養生之首,法象所出。昏斗指東方曰春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東方木主春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陽氣動物,於時爲春。春,蠢也。物蠢生,廼動運。又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春申君黃歇之後。又酒名。《唐國史補》酒有郢之富水春,烏程之若下春,滎陽之上窟春,富平之石東春,劒南之燒春。又花名。《花木考》鸎粟別種名麗春。又《集韻》尺尹切,音蠢。《周

【谷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祿切,音穀。《說文》泉出通川爲谷。从水半見,出於口。《韻會》兩山閒流水之道也。《爾雅·釋水》水注谿曰谷。《疏》謂山谷中水註入谿也。《易·井卦》井谷射鮒。《註》谿谷出水,從上注下。《公羊傳·僖三年》桓公曰:無障谷。《註》水注川曰谿,注谿曰谷。《禮·祭法》山林、川谷、丘陵,民所取財用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。又谷水。《管子·度地篇》山之溝一有水一無水者,命曰谷水。又暘谷,日所出處。昧谷。日所入處。《書·堯典》分命羲仲宅嵎夷,曰暘谷。分命和仲宅西,曰

【暗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烏紺切。音闇。《說文》日無光也。《玉篇》不明也。又《博雅》深也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稍暗暗而靚深。《註》暗暗,深空之貌。又《集韻》鄔感切,音黤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伊甸切。《歐陽修·送胡學士詩》都門春漸動,柳色綠將暗。挂帆千里風,水闊江灩灩。

【渔榔】1.渔人捕鱼时用以敲船舷、惊鱼入网的长木。清赵翼《冯泾道中》诗:“村火有时闪,渔榔何处敲。”2.指渔船。清鲁超《卖花声》词:“咿轧弄渔榔,摇漾云光,隔溪蓉柳学新妆。”清吴泰来《题王德甫<三泖渔庄图>》诗:“吾家亦住香水曲,门前欸乃渔榔停。”

【敲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口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交切,音骹。《說文》橫擿也。《徐鉉曰》從旁橫擊也。《類篇》擊也。《左傳·定二年》奪之杖以敲之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執敲扑以鞭笞天下。《註》短曰敲,長曰扑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楚凡棄物謂之敲。又《廣韻》苦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口敎切,音檄。義同。

【月夜】。《魏书·李谐传》:“座有清谈之客,门交好事之车。或林嬉於月夜,或水宴於景斜。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续集·支诺皋中》:“花盛时,每月夜有小人五六,长尺餘,游於上。”清吴敏树《新修吕仙亭记》:“至於为月夜泛舟之游,无风波卒然之恐,惟亭下可也。”巴金《灭亡》第九章:“她很爱月夜,每逢月夜总是睡得很迟。”
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
【寒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胡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韓。《說文》東也。本作。从人在宀下,从茻薦覆之,下有仌。仌,水也。隸省作寒。《釋名》寒,捍也。捍,格也。《玉篇》冬時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《書·洪範》庶徴曰燠,曰寒。《傳》煥以長物,寒以成物。又司寒,水神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黑牡秬黍,以享司寒。《註》司寒,元冥,水神也。又《周語》火見而淸風戒寒。《荀悅·申鑒》下有寒民,則上不具服。又窮窘也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范叔一寒至此哉。《宋史·同甫傳》畸人寒士皆賴之。又國名,在北海,平壽縣東寒亭。《史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