悄如促柱弦,掩抑多不平
悄如促柱弦,掩抑多不平释义
【掩抑】1.遮盖;遮挡。《陈书·废帝纪》:“贼竪皆亡,祅徒已散,日望惩改,犹加掩抑,而悖礼忘德,情性不悛,乐祸思乱,昬慝无已。”清纳兰性德《浣溪沙·旋拂轻容写洛神》词:“掩抑薄寒施软障,抱持纤影藉芳茵,未能无意下香尘。”2.压制。唐元稹《戒励风俗德音》:“掩抑其言则专蔽,诱掖其説则侵诬。”宋陈善《扪虱新话·前辈文人相奖借》:“欧阳公不得不收东坡,所谓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者,其实掩抑渠不得也。”3.指压倒,盖过。宋叶适《虎长老修双峰》诗:“雁荡初传晚唐世,掩抑众岳夸神灵。”4.形容声音低沉。南朝齐王融《咏琵琶》
【多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得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當何切,朵平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詩·小雅》謀夫孔多。《增韻》不少也。《易·謙卦象傳》君子以裒多益寡。《禮·表記》取數多者,仁也。又勝也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多矣乎予出祖者。《註》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,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臣之業所就,孰與仲多。又刻求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後之人將求多于汝,汝必不免。又稱美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諸公聞之皆多盎。《後漢·馮異傳》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,帝以此多之。又戰功曰多,見《周禮·夏官·司勲》。又荒俗呼
【不平】1.不均平;不公正。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:“昊天不平,我王不寧。”郑玄笺:“责三公之不均平,不如山之为也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为天下宰,不平。”《新唐书·逆臣传下·黄巢》:“仙芝妄号‘大将军’,檄诸道,言吏贪沓,赋重,赏罚不平。”许杰《放田水》二:“天地间不平的事情,每每是这个样子。”2.指不公正的事或人。唐司空图《冯燕歌》:“未死劝君莫浪言,临危不顾始知难。已为不平能割爱,更将身命救深冤。”明陶宗仪《辍耕录·扶箕诗》:“杀尽不平方太平。”沙汀《航线》:“波涛汹涌着,血和火汹涌着,好象就要吞灭掉这
【悄】《唐韻》親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小切,音。《說文》憂也。《詩·邶風》憂心悄悄。又《風》勞心悄兮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肖切,音俏。急也。
【促】《唐韻》七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趨玉切,音趗。迫也,近也,密也。又局促小,貌。《李白詩》嗷嗷空城雀,身計何戚促。又刺促。《晉書·潘岳傳》閣道謠曰:和嶠刺促不得休。《註》受役於世也。又與趣同。
【弦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戸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戸千切,音賢。《說文》弓弦也。从弓,象絲軫之形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有司左執弣,右執弦而授弓。又半月曰弦。《釋名》弦,半月之名也。其形一旁曲,一旁直,若張弓施弦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,晦朔弦望皆最密。又國名。《春秋·僖五年》楚人滅弦,弦子奔黃。《註》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。又姓。《廣韻》風俗通云:弦子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鄭商人弦高。《哀四年》齊乞弦施救范氏。《哀十一年》使問弦多以琴。又脈數曰弦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脈長而弦。又弦蒲,弦中,皆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