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闽古要荒,是为越南徼
七闽古要荒,是为越南徼释义
【是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承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上紙切,音姼。《說文》作昰。直也。从日正。《釋名》是,嗜也,人嗜樂之也。《玉篇》是,是非也。《禮·曲禮》夫禮者,所以定親疎、決嫌疑、別同異、明是非也。又《博雅》是,此也。《易·乾卦》不見是而無悶。《又》是故居上位而不驕。又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是氏,吳有是儀,唐有是光。又《集韻》田黎切,音題。《公羊傳·僖十六年》是月者何,僅逮是月也。《註》是,月邊也。魯人語也。《釋文》是,如字。一音徒兮反。又與氏通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氏爲莊公。《註》氏,與是同。古通用。又《韻補》叶市之切。
【越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伐切,音粵。《說文》度也。《玉篇》踰也。《易·繫辭傳》雜而不越。《註》各得其序,不相踰越。《禮·曲禮》戒勿越。《疏》戒愼毋得踰越。又《書·太甲》無越厥命。《傳》越,墜也。《左傳·僖八年》恐隕越於下。《註》隕越,顚墜也。又於也。《書·高宗》越有雊雉。《傳》越,於也。《詩·風》越以鬷邁。《傳》越,於也。又遠也。《書·泰誓》予曷敢有越厥志。《註》越,遠也。又瑟下孔爲越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二人皆左何瑟,後首挎越。《註》越,瑟下孔也。《禮·樂記》淸廟之瑟,朱絃而疏越。○按《儀禮》《
【南徼】边陲;南部边界。唐宋之问《入泷江》诗:“海穷南徼尽,乡远北魂惊。”《新唐书·天文志一》:“江源自南纪之首,循梁州南徼达华阳,而与地络相会。”2.指代南部边境的少数民族或附属国。汉马融《广成颂》:“南徼因九译而致贡,朔狄属象胥而来同。”
【七闽】代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,因分为七族,故称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:“辨其邦国、都、鄙、四夷、八蛮、七闽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人民。”贾公彦疏:“叔熊居濮如蛮,后子从分为七种,故谓之七闽。”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。宋苏轼《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》诗:“空使吴儿怨不留,青山漫漫七闽路。”《剪灯新话·三山福地记》:“时有陈有定据守福建,七闽颇安。”清张尚瑗《仙霞关》诗:“七闽路与中原通,怪事咄咄惊天公。”典
【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公戸切《韻會》果五切《正韻》公土切,音鼓。《爾雅·釋詁》古,故也。《說文》从十,口。識前言者也。《徐鉉曰》十口所傳,是前言也。《玉篇》久也,始也。《書·堯典》曰若稽古帝堯。《詩·邶風》逝不古處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世歷三古。《孟康曰》伏羲上古,文王中古,孔子下古。又《禮·祭義》以祀天地、山川、社稷、先古。《註》先古,謂先祖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輪已庳,則於馬終古登阤也。《註》終古,猶言常也。又賁古,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益州郡賁古縣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周太王從邠適岐,稱古公,其後氏焉。
【要荒】要,要服;荒,荒服。古称王畿外极远之地。亦泛指远方之国。汉刘向《新序·杂事二》:“昔者唐虞崇举九贤,布之於位,而海内大康,要荒来宾,麟凤在郊。”《文选·班固<典引>》:“卓犖乎方州,洋溢乎要荒。”李周翰注:“要荒,违国也。”元耶律楚材《壬午西域河中游春》诗:“何日要荒同入贡,普天鐘鼓乐清平。”明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:“荆楚之音,圣人不録,实以要荒之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