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民让畔不争桑,和气横流岁自穰

齐民让畔不争桑,和气横流岁自穰

诗句读音
齐民让畔不争桑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qí mínràng pànbù|fǒuzhēng sāng
和气横流岁自穰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陽
拼音: hé qìhéng liúsuìzìráng

齐民让畔不争桑,和气横流岁自穰释义

【齐民】犹平民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上以忠於世主,下以化於齐民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下》:“世家子弟富人或鬭鷄走狗马,弋猎博戏,辞齐民。”颜师古注引如淳曰:“齐,等也。无有贵贱,谓之齐民,若今言平民矣。”清赵翼《华岗》诗:“同为一齐民,莫呼归长吏。”2.谓治理人民。《韩非子·八经》:“设法度以齐民,信赏罚以尽民能。”宋梅尧臣《访施八评事》诗:“嬾问齐民术,喜看庄叟书。”典

【让畔】圣王的德化,种田人互相谦让,在田界处让对方多占有土地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舜耕歷山,歷山之人皆让畔;渔雷泽,雷泽上人皆让居。”又《周本纪》:“西伯阴行善,诸侯皆来决平……入界,耕者皆让畔,民俗皆让长。”后遂用作称颂君王德政的典故。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耕让畔以闲田,沾姬化而生棘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宣帝神爵四年》:“田者让畔,道不拾遗。”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争桑】1.争夺桑树。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:“初,楚边邑卑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,二女家怒相灭,两国边邑长闻之,怒而相攻,灭吴之边邑。吴王怒,故遂伐楚,取两都而去。”后用为边境不宁的典实。《周书·杜杲传》:“陈国息争桑之心,本朝弘灌瓜之义。张旃拭玉,脩好如初。”唐刘禹锡《酬郑州权舍人见寄十二韵》:“风能行偃草,境静不争桑。”黄人《<清文汇>序》:“道咸两朝,争桑弄兵,四寓多故,男儿作健,志士苦心。”2.泛指相争,不礼让。宋陆游《书喜》诗之二:“俗美农夫知让畔,化行蚕妇不争桑。”

【和气】1.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。万物由此“和气”而生。《老子》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孔窍虚,则和气日入。”唐刘商《金井歌》:“文明化合天地清,和气氤氲孕至灵。”宋王安石《次韵和甫春日金陵登台》之一:“万物已随和气动,一樽聊与故人来。”2.引申指能导致吉利的祥瑞之气。汉王充《论衡·讲瑞》:“瑞物皆起和气而生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一○六:“自古救荒只有两説:第一是感召和气,以致丰穰;其次只有储蓄之计。”明杨慎《词品·雪辞》:“满天和气,太平有象。”3.温和的气度。《礼记·

【横流】涕泪交流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君》:“横流涕兮潺湲,隐思君兮陫惻。”王逸注:“内自悲伤,涕泣横流。”晋潘岳《寡妇赋》:“哀鬱结兮交集,泪横流兮滂沱。”徐迟《牡丹》:“老牡丹花和小牡丹花的重逢极为动人。不仅师徒两人涕泪横流,就是他们旁边的人也噙着泪珠。”2.充盈,遍布。《文选·司马迁<封禅文>》:“协气横流,武节猋逝。”李善注:“横流,多也。”三国魏曹植《改封陈王谢恩章》:“臣既弊陋,守国无效,自分削黜,以彰众诫。不意天恩滂霈,润泽横流,猥蒙加封。”宋朱弁《曲洧旧闻》卷五:“訞学已为今日患,后三十年横流,其患有

【岁】〔古文〕亗《唐韻》相銳切《集韻》須銳切,音帨。《釋名》歲,越也,越故限也。《白虎通》歲者,遂也。《易·繫辭》寒暑相推而歲成。《書·洪範》五紀,一曰歲。《傳》所以紀四時。《又》王省惟歲。《傳》王所省職,兼總羣吏,如歲兼四時。又星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唐虞曰載,夏曰歲,商曰祀,周曰年。《郭註》歲,取歲星行一次也。《疏》按《律歷志》分二十八宿爲十二次,歲星十二歲而周天,是年行一次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馮相氏掌十有二歲。《又》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,觀天下之妖祥。《疏》此太歲在地,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。歲星右行於天,一歲移一

【自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韻》從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愼不敗也。《疏》自,由也。《書·湯誥》王歸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《傳》自,從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廣韻》用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,有庸哉。《傳》自,用也。《詩·周頌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《傳》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義》自彼者,近數昔日之辭。又自然,無勉强也。《世說新語》絲不如竹,竹不如肉,漸近自然。又《集韻》己也。《正韻》躬親也。《易·乾卦》

【穰】《廣韻》汝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如陽切《正韻》如羊切,音攘。《說文》禾已治者。《廣韻》禾莖。又禾實豐也。《詩·商頌》豐年穰穰。又凡物豐盛皆曰穰。《詩·周頌》降福穰穰。《傳》穰穰,衆也。又《史記·滑稽傳》道傍有穰田者。《註》謂爲田求福穰。又姓。齊將穰苴之後。《何氏姓苑》今高平人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南陽郡穰縣。又《正字通》與瓤通。凡果實中之子曰屖穰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汝兩切,音壤。豐也。《前漢·張敞傳》京師長安中浩穰。又《集韻》人成切,平聲。蹂禾黍之餘也。漢典考證:〔《詩·商頌》農年穰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