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逢日月光华旦,勉慕渊源浸渐师

亲逢日月光华旦,勉慕渊源浸渐师

诗句读音
亲逢日月光华旦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qīn|qìngféng4yuè guānghuá dàn
勉慕渊源浸渐师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3mùyuān yuánjìn jiànshī

亲逢日月光华旦,勉慕渊源浸渐师释义

【逢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符容切,音縫。《說文》遇也。从辵,峯省聲。《正韻》値也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不逢不若。《書·洪範》子孫其逢吉。又《正韻》迎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逢、迎,逆也。自關而西。或曰迎,或曰逢。又逆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逢占射覆。《註》逆占事,猶言逆刺也。又大也。《禮·儒行》衣逢掖之衣。《註》衣掖下寬大也。又閼逢,歲名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甲曰閼逢。《註》言萬物鋒芒欲出,壅遏未通也。又與縫通。《禮·玉藻》深衣縫齊倍要。《註》縫,或爲逢。又有逢,國名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有逢伯陵因之。《註》逢伯陵,殷諸

【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人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入質切,音。《說文》實也。太陽之精不虧。《博雅》君象也。《釋名》日,實也,光明盛實也。《易·乾卦》與日月合其明。又《繫辭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又《說卦》離爲火爲日。《周禮·天官·九註》日者天之明。《禮·祭義》日出於東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日者,陽精之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日合於天統。《後漢·荀爽傳》在地爲火,在天爲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火氣之精者爲日。又《書·舜典》協時月正日。《傳》合四時之氣節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齊一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三曰日。《傳》紀一日

【月光】月亮的光线,是由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反射出来的。《诗·陈风·月出》“月出皎兮”毛传:“皎,月光也。”唐韩愈孟郊《遣兴联句》:“我心随月光,写君庭中央。”《宋史·陆佃传》:“﹝陆佃﹞居贫苦学,夜无灯,映月光读书。”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:“没有月光的晚上,这路上阴森森的,有些怕人。今晚却很好,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。”2.见“月光童子”。典

【华旦】良辰;光明盛世。宋范仲淹《上张右丞书》:“恭维右丞,维岳降神,仪我华旦。”宋曾巩《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功德疏状》:“矧属熙朝,实标华旦,是敢虔遵象教,恭啟法筵,倾率土之欢心,祝后天之遐算。”宋陆游《贺皇帝表》:“臣等身逢华旦,目覿弥文,燕至祀禖,行庆则百男是祐;鷄鸣同寝,敢祝於万年之休。”汉

【勉】《唐韻》亡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美辨切,音免。《說文》强也。从力,免聲。《廣韻》勖也,勸也。《增韻》勤也。《禮·表記》使民有所勸勉,愧恥以行其言。又通作免。《前漢·薛宣傳》宣因移書勞免之。又《谷永傳》閔免遁樂。《註》師古曰:閔免,猶黽勉也。

【慕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故切,音暮。《說文》習也,愛而習翫模範之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慕藺相如之爲人,更名相如。又思也。《禮·檀弓》其往也如慕。又係戀不忘也。《孟子》大孝終身慕父母。又姓。又慕容,複姓。

【渊源】1.水的源头。比喻事物的本原。《汉书·董仲舒传赞》:“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,《六经》离析,下帷发愤,潜心大业,令后学者有所统壹,为羣儒首,然考其师友渊源所渐,犹未及乎游夏,而曰筦晏弗及,伊吕不加,过矣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微旨》:“夫根荄不洞地,而求柯条干云,渊源不泓窈,而求汤流万里者,未之有也。”宋苏轼《复改科赋》:“探经义之渊源,是非纷若;考辞章之声律,去取昭然。”清俞正燮《癸巳类稿·<唐律疏议>跋》:“唐律本隋,由魏而周而隋,有渊源也。”郁达夫《文学上的阶级斗争》:“文学上的阶级斗争,若要追求它的渊源

【浸渐】1.谓渐变的过程。汉王充《论衡·道虚》:“且夫物之生长,无卒成暴起,皆有浸渐。”2.逐渐。宋曾巩《菜园院佛殿记》:“独殿之役最大,自度其力不能为。乃使庆、明、杰持簿乞民间,有得輒记之,微细无不受,浸渐积累,期月而用以足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后集:“宗泽又上疏曰:‘臣不意陛下再听奸臣之语,浸渐望和,为退走计。’”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一·人参》:“人薓年深,浸渐长成者,根如人形,有神,故谓之人薓、神草。”

【师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疏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霜夷切《正韻》申之切,音獅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釋言》人也。《郭註》謂人衆也。又天子所居曰京師。《詩·大雅》惠此京師。《公羊傳·桓九年》京師者,大衆也。又《說文》二千五百人爲師。《周禮·地官》五旅爲師。《註》二千五百人。《詩·大雅》周王于邁,六師及之。《傳》天子六軍。《疏》春秋之時,雖累萬之衆,皆稱師。詩之六師,謂六軍之師。《易·師卦註》多以軍爲名,次以師爲名,少以旅爲名。師者,舉中之言。又《玉篇》範也。敎人以道者之稱也。《書·泰誓》作之師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出則有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