轻兵三十二,一著见安危

轻兵三十二,一著见安危

诗句读音
一著见安危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yījiàn|xiànān wēi
轻兵三十二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qīng bīngsānshí èr

轻兵三十二,一著见安危释义
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
【安危】平安与危险。《管子·参患》:“君主之所以尊卑,国之所以安危者,莫要于兵。”晋干宝《晋纪总论》:“盖民情风教,国家安危之本也。”宋苏轼《次韵李修孺留别》之一:“岂意青天扫云雾,尽呼黄髮寄安危。”孙继先《强渡大渡河》:“他肩上担着关系全军安危的担子哪。”漢

【轻兵】1.轻装的部队。《吴子·论将》:“善行间谍,轻兵往来,分散其众,使其君臣相怨,上下相咎,是谓事机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郭嘉传》:“不如留輜重,轻兵兼道以出,掩其不意。”《明史·明玉珍传》:“玉珍师众围之,遣胜以轻兵袭陷成都。”2.行动迅疾的士兵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今梁赵相攻,轻兵鋭卒必竭于外,老弱罢于内。”3.指人数少、力量弱的部队。“重兵”之反。《宋史·钱若水传》:“今之所患,患在重兵居外,轻兵居内。”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中:“楚国从来拥重兵,兵强将勇号蛮荆;如何李信心轻楚,奏将轻兵伐楚城。”
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
【十二】十分之二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地方二千里,持戟百万,县隔千里之外,齐得十二焉。”裴骃集解引苏林曰:“十二,得十中之二。”2.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。《周礼·地官·载师》:“凡任地……甸稍县都,皆无过十二。”贾公彦疏:“皆无过十二者……皆无过十而税二。”《汉书·贡禹传》:“商贾求利,东西南北各用智巧,好衣美食,岁有十二之利,而不出租税。”颜师古注:“若有万钱为贾,则获二千之利。”3.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。南朝齐王融《望成行》:“金城十二重,云气出表里。”参见“十二分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