俞益谟简介
字嘉言,号澹庵,别号青铜。
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(今河北河间),因先辈参军到陕西,安家于咸宁(今陕西宜川境内)。
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(今青铜峡广武),入籍宁夏。
15岁入学,20岁中举,次年登进士。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字嘉言,号澹庵,别号青铜。
祖籍明代北直隶河间府(今河北河间),因先辈参军到陕西,安家于咸宁(今陕西宜川境内)。
曾祖父时又迁居宁夏西路中卫广武营(今青铜峡广武),入籍宁夏。
15岁入学,20岁中举,次年登进士。
彭端淑(约1699年-约1779年),字乐斋,号仪一,眉州丹棱(今四川丹棱县)人。
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,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。
清朝官员、文学家,与李调元、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“清代四川三才子”。
彭端淑十岁能文,十二岁入县学,与兄彭端洪、弟彭肇洙、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。
雍正四年(1726年),彭端淑考中举人;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,进入仕途,任吏部主事,迁本部员外郎、郎中。
乾隆十二年(1747年),彭端淑充顺天(今北京)乡试同考官。
李毓秀(1647-1729),字子潜,号采三。
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,生于清代顺治年间,卒于雍正年间,享年83岁。
清初著名学者、教育家。
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,性情温和豁达,因而缺少传奇故事。
史料记载,在年轻的时候,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,游学近二十年。
科举不中后,就放弃了仕进之途,终身为秀才,致力于治学。
精研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创办敦复斋讲学。
来听课的人很多,门外满是脚印。
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,十分佩服他的才学,被人尊称为李夫子。
平生只考中秀才,主要活动是教书。
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,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,写成了《训蒙文》,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,改名《弟子规》。
他的著作还有《四书正伪》、《四书字类释义》、《学庸发明》、《读大学偶记》、《宋孺夫文约》、《水仙百咏》等,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。
乐钧(1766-1814,一说1816卒),原名宫谱,字效堂,一字元淑,号莲裳,别号梦花楼主。
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(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)人。
清代著名文学家。
从小聪敏好学,秀气孤秉,喜作骈体文,利文20卷。
弱冠补博士弟子。
乾隆五十四年(1789)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,聘为怡亲王府教席。
嘉庆六年(1801)乡试中举,怡亲王欲留,乐钧以母老辞归。
后屡试不弟,未入仕途,先后游历于江淮、楚、粤之间,江南大吏争相延聘,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。
嘉庆十九年,因母去世过分伤心,不久亦卒。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-1872年3月12日),初名子城,字伯函,号涤生,谥文正,汉族,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(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)。
晚清重臣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清朝战略家、政治家,晚清散文“湘乡派”创立人。
晚清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毕沅(1730~1797)清代官员、学者。
字纕蘅,亦字秋帆,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,自号灵岩山人。
镇洋(今江苏太仓)人。
乾隆二十五年(1760)进士,廷试第一,状元及第,授翰林院编修。
乾隆五十年(1785)累官至河南巡抚,第二年擢湖广总督。
嘉庆元年(1796)赏轻车都尉世袭。
病逝后,赠太子太保,赐祭葬。
死后二年,因案牵连,被抄家,革世职。
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,无所不通,续司马光书,成《续资治通鉴》,又有《传经表》、《经典辨正》、《灵岩山人诗文集》等。
王溥(922年-982年),字齐物,宋初并州祁人。
历任后周太祖、世宗、恭帝、宋太祖——两代四朝宰相。
出生于官宦世家,948年,甲科进士第一名,任秘书郎,953年,官至宰相。
周恭帝时,上表请修《世宗实录》,与扈蒙、张淡等共同编修。
郭威任枢密使时,率军平河中叛乱,聘为幕僚。
957年,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,王溥举荐向拱,再次取得胜利。
世宗死,赵匡胤势力强大,“王溥亦阴效诚款”,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。
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,王溥“降阶先拜”。
964年正月,罢相,任太子少保。
太平兴国初年,封祁国公,982年八月去世。
谥文献。
褚人获,字稼轩,又字学稼,号石农,江苏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。
明末清初文学家,一生未曾中试,也未曾做官。
但他有多方面的才能,著作颇丰。
传世的有《坚瓠集》、《读史随笔》、《退佳琐录》、《续蟹集》、《宋贤群辅录》等。
他交游广泛,与尤侗、洪升、顾贞观、毛宗岗等清初著名作家来往甚密。
徐锡麟(1873年-1907年),字伯荪,号光汉子,浙江山阴(今绍兴)人。
生于地主绅商家庭,幼读私塾,喜欢算术、天文,先后取得廪生、副举人等功名。
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,仇视清廷,其父恐受连累,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,表示脱离父子关系。
尤侗(1618年-1704年)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戏曲家,曾被顺治誉为“真才子”;康熙誉为“老名士”。
字展成,一字同人,早年自号三中子,又号悔庵,晚号良斋、西堂老人、鹤栖老人、梅花道人等,苏州府长洲(今江苏省苏州市)人。
于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,授翰林院检讨,参与修《明史》,分撰列传300余篇、《艺文志》5卷,二十二年告老归家。
四十二年康熙南巡,得晋官号为侍讲,享年八十七岁。
侗天才富赡,诗多新警之思,杂以谐谑,每一篇出,传诵遍人口,著述颇丰,有《西堂全集》。
洪升(1645~1704),清代戏曲作家、诗人。
字昉思,号稗畦,又号稗村、南屏樵者。
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
生于世宦之家,康熙七年(1668)北京国子监肄业,二十年均科举不第,白衣终身。
代表作《长生殿》历经十年,三易其稿,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)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。
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《长生殿》,而被劾下狱,革去太学生籍,后离开北京返乡。
晚年归钱塘,生活穷困潦倒。
康熙四十三年,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《长生殿》,洪升应邀前去观赏,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,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。
洪升与孔尚任并称“南洪北孔”。
陈洵,字述叔,别号海绡,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(前属新会县潮连乡),生于清朝同治十年(1871年) 。
少有才思,聪慧非凡,尤好填词。
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。
后客游江西十余年,风尘仆仆,蹇滞殊甚。
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,设馆于广州西关,以舌耕糊口,生活穷窘。
辛亥(1911年)革命后,受到新潮流的影响,思想有所变化,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。
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