龚自珍简介
龚自珍(1792-1841),清末思想家、文学家。
一名巩祚,易简,字(王瑟)人,号定庵。
浙江仁和人。
道光进士。
曾任内阁中书、礼部主事。
他支持林则徐禁烟,建议加强战备。
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,反对君主独裁。
其为文纵横,自成一家,诗风瑰丽奇肆,辑有《龚自珍全集》。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龚自珍(1792-1841),清末思想家、文学家。
一名巩祚,易简,字(王瑟)人,号定庵。
浙江仁和人。
道光进士。
曾任内阁中书、礼部主事。
他支持林则徐禁烟,建议加强战备。
他反对清末土地兼并,反对君主独裁。
其为文纵横,自成一家,诗风瑰丽奇肆,辑有《龚自珍全集》。
端木国瑚,7岁开始学《易经》。
清嘉庆元年(1796),浙江学政阮元见国瑚的《画虎赋》,大加赞赏。
邀赴杭州,就读于敷文书院。
所作《定香亭赋》,清思古藻,似齐梁人手笔,一时艺林相与传诵,阮元赞不绝口,以诗相赠:“谁是齐梁作赋才,定香亭上碧莲开,括苍酒监秦淮海,招得青田白鹤来。
”由此,国瑚被誉为“青田一鹤”。
冯班(1602~1671) 明末清初诗人。
字定远,晚号钝吟老人。
江苏常熟人。
明末诸生,从钱谦益学诗,少时与兄冯舒齐名,人称“海虞二冯”。
入清未仕,常常就座中恸哭,人称其为“二痴”。
冯班是虞山诗派的重要人物,论诗讲究“无字无来历气”,反对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的妙悟说。
有《钝吟集》、《钝吟杂录》、《钝吟书要》和《钝吟诗文稿》等。
冯班为钱谦益弟子,被称为“虞山诗派”的传人之一。
论诗反对宋代严羽《沧浪诗话》的“妙悟”说,以为“似是而非,惑人为最”(《严氏纠谬》)。
他主张“诗以道性情”,但最后又归结到温柔敦厚。
他也主张善于学古,“不善学古者,不讲于古人之美刺,而求之声调气格之间,其似也不似也则未可知,假令一二似之,譬如偶人刍狗徒有形象耳”(《马小山停云集序》)。
他提倡“隐秀之词”,“隐者,兴在象外,言尽而意不尽者也;秀者,章中迫出之词,意象生动者也”(《钝吟杂录》)。
他的论诗主张对反神韵说的赵执信很有影响。
他在晚年的著述《碧云仙师笔法录》中将冯班称作“碧云仙师”,奉若神灵。
陈淑兰自幼习诗,曾拜乾隆年间诗坛盟主袁枚为师。
她与邓宗洛结婚后,夫妻相亲相爱,感情极深,时常寻张索句,切磋琢磨木,生活幸福。
但是邓的才情却不如妻子,又屡试不中,抑郁不得志,投水自尽。
陈淑兰痛哭至极,引颈投环,被公公救下。
这时,她甚有悔意。
由于他与丈夫没有子女,所以便过继了一个儿子,然而安葬了丈夫,又一次投环自杀。
在书桌上,人们发现了她的遗言:“有子事翁,吾心安;郎柩既行,吾不独生矣!”古人曾评论她的死,并非一般的节烈殉夫,而是因为真正的爱情所致。
陈恭尹(1631 ~1700)字元孝,初号半峰,晚号独漉子,又号罗浮布衣,汉族,广东顺德县(今佛山顺德区)龙山乡人。
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。
清初诗人,与屈大均、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。
又工书法,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。
有《独漉堂全集》,诗文各15卷,词1卷。
陈恭尹“修髯伟貌,气局深沉”,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,与陈子壮、张家玉一起,被尊为“岭南三忠”。
清顺治三年(1646)清军陷广州,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,兵败被俘,被清军寸磔于市,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。
丧亲之痛,延续到陈恭尹晚年,仍无法释怀。
他晚号“独漉子”,取自古乐府:“独漉独漉,水深泥触。
……父冤不报,欲活何为!”南明时,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,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。
南明亡后,陈恭尹定居广州,与友人何衡、何绛、陶窳、梁梿相与砥砺名节,发愤读书,世称“北田五子”。
后“三藩之乱”爆发,屈大均从吴军于桂。
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,又“以名重为时所指目”,康熙十七年(1678),陈恭尹被捕下狱,关押二百日后始得解脱。
曹雪芹,生辰不详,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(公元1763年2月12日),亦有说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(公元1764年2月1日)。
名霑,字芹圃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。
曹家世代显赫,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南江宁织造,其妻孙氏为康熙小时之奶母,身份是包衣,也就是皇家的奴隶,归属正白旗。
《红楼梦》前八十回由曹雪芹所写,后八十回据说由高鹗续写。
《红楼梦》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以抄本的形式流传,因此版本很多,现在的版本一般都是以书商程伟元所修订的程甲本或程乙本为模本。
《红楼梦》是中国一部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的旷世巨著,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崇高地位。
世界各地都有"红学会"(红楼梦研究学会),这在世界文坛上是不多见的,唯有英国的莎士比亚和中国的《红楼梦》能享此殊荣,但莎士比亚有100多部作品,而《红楼梦》只有一部。
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部巨著。
★特别鸣谢非常感谢网友ANING的无私帮助!他为本卷《红楼梦诗词》添加了详尽的注释与翻译资料。
★华夏翁附记原本收《薄命司对联》等作品共79件。
"正文"的文字和标点与197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《红楼梦》相较,多有出入,遂依"人版"改订。
"注释"中加注回目。
陈沆(hàng)(1785~1826)著名诗人,文学家,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,被魏源称为“一代文宗”。
原名学濂,字太初,号秋舫,室名简学斋,白石山馆。
蕲水(今湖北浠水县)人。
乾隆五十年(1785)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。
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,屡试不得志,后抑郁而死。
祖父陈士珂,举于乡,终生未仕,做一个“传道授业解惑”之人。
其父陈光诏,字金门,清乾隆己亥(1779)举人,官授知县。
他为官梗正,善政甚多,口碑极好。
陈沆于嘉庆十八年(1813)中举,二十四年(1819)中进士一甲一名,其策论文章,气势雄浑,论述精辟,笔力奇健,授翰林院修撰,清道光二年(1822),任广东省大主考(学政),次年,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。
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。
陈沆卒年,《清史列传》记为道光六年(1826)。
周锡恩撰《陈修撰沆传》则言年四十一,当为道光五年(1825)。
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。
陈沆的诗既不墨守古人,也不随俗转移,其诗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,语言琢炼而达于质朴,才情流溢而气韵沉深。
纳兰性德(1655-1685):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,原名成德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族,满洲正黄旗,清初著名词人。
性德少聪颖,读书过目即能成诵,继承满人习武传统,精于骑射。
在书法、绘画、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。
康熙十五年(进士。
授三等侍卫,寻晋一等,武官正三品。
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,赐淑人,诰赠一品夫人,婚后三年,妻子亡故,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,继娶官氏,赐淑人。
妾颜氏,后纳江南沈宛,著有《选梦词》“风韵不减夫婿”,亡佚。
纳兰性德死时,年仅三十一岁,“文人祚薄,哀动天地”葬于京西皂荚屯。
有三子四女。
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。
纳兰性德与朱彝尊、陈维崧、顾贞观、姜宸英、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,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。
一生著作颇丰:《通志堂集》二十卷、《渌水亭杂识》四卷,《词林正略》;辑《大易集义粹言》八十卷,《陈氏礼记说补正》三十八卷;编选《近词初集》、《名家绝句钞》、《全唐诗选》等书,笔力惊人。
纳兰性德以词闻,现存349首,哀感顽艳,有南唐后主遗风,悼亡词情真意切,痛彻肺腑,令人不忍卒读,王国维有评:"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