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简介
- 阅读更多 关于 曾国藩简介
- 26 次浏览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-1872年3月12日),初名子城,字伯函,号涤生,谥文正,汉族,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(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)。
晚清重臣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清朝战略家、政治家,晚清散文“湘乡派”创立人。
晚清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曾国藩(1811年11月26日-1872年3月12日),初名子城,字伯函,号涤生,谥文正,汉族,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(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)。
晚清重臣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。
清朝战略家、政治家,晚清散文“湘乡派”创立人。
晚清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章太炎(1869.1.12 -1936.6.14),原名学乘,字枚叔,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。
后易名为炳麟。
因反清意识浓厚,慕顾绛(顾炎武)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,号太炎。
世人常称之为“太炎先生”。
早年又号“膏兰室主人”、“刘子骏私淑弟子”等。
中国浙江余杭人,清末民初思想家,史学家,朴学大师,国学大师,民族主义革命者。
著名学者,研究范围涉及小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政治等等,著述甚丰。
沈德潜(1673~1769 )字确士,号归愚,长洲(今江苏苏州)人,清代诗人。
乾隆元年(1736)荐举博学鸿词科,乾隆四年(1739)成进士,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。
为叶燮门人,论诗主格调,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。
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,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。
所著有《沈归愚诗文全集》。
又选有《古诗源》、《唐诗别裁》、《明诗别裁》、《清诗别裁》等,流传颇广。
蒋氏女,生卒年不详,宜兴(今江苏县名)人,一作浙西人。
父兴祖,为阳武(今河南原阳)县令,靖康初,金兵围城,抵抗而死,妻儿亦死难。
韦居安谓:“其女为贼掳去,题字于雄州驿中,叙其本末,乃作《减字木兰花》词云......蒋令,浙西人,其女方笄,美颜色,能诗词,乡人皆能称之。
”
李慈铭(1830~1894)晚清官员,著名文史学家。
初名模,字式侯,后改今名,字爱伯,号莼客,室名越缦堂,晚年自署越缦老人。
会稽(今浙江绍兴)西郭霞川村人。
光绪六年进士,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。
数上封事,不避权要。
日记三十余年不断,读书心得无不收录。
学识渊博,承乾嘉汉学之余绪,治经学、史学,蔚然可观,被称为“旧文学的殿军”。
纳兰性德(1655-1685):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,原名成德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族,满洲正黄旗,清初著名词人。
性德少聪颖,读书过目即能成诵,继承满人习武传统,精于骑射。
在书法、绘画、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。
康熙十五年(进士。
授三等侍卫,寻晋一等,武官正三品。
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,赐淑人,诰赠一品夫人,婚后三年,妻子亡故,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,继娶官氏,赐淑人。
妾颜氏,后纳江南沈宛,著有《选梦词》“风韵不减夫婿”,亡佚。
纳兰性德死时,年仅三十一岁,“文人祚薄,哀动天地”葬于京西皂荚屯。
有三子四女。
一女嫁与骁将年羹尧。
纳兰性德与朱彝尊、陈维崧、顾贞观、姜宸英、严绳孙等汉族名士交游,从一定程度上为清廷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。
一生著作颇丰:《通志堂集》二十卷、《渌水亭杂识》四卷,《词林正略》;辑《大易集义粹言》八十卷,《陈氏礼记说补正》三十八卷;编选《近词初集》、《名家绝句钞》、《全唐诗选》等书,笔力惊人。
纳兰性德以词闻,现存349首,哀感顽艳,有南唐后主遗风,悼亡词情真意切,痛彻肺腑,令人不忍卒读,王国维有评:"北宋以来,一人而已"。
王溥(922年-982年),字齐物,宋初并州祁人。
历任后周太祖、世宗、恭帝、宋太祖——两代四朝宰相。
出生于官宦世家,948年,甲科进士第一名,任秘书郎,953年,官至宰相。
周恭帝时,上表请修《世宗实录》,与扈蒙、张淡等共同编修。
郭威任枢密使时,率军平河中叛乱,聘为幕僚。
957年,周世宗柴荣请王溥选择将帅,王溥举荐向拱,再次取得胜利。
世宗死,赵匡胤势力强大,“王溥亦阴效诚款”,并献奉宅园取悦于他。
赵匡胤黄袍加身返京,王溥“降阶先拜”。
964年正月,罢相,任太子少保。
太平兴国初年,封祁国公,982年八月去世。
谥文献。
刘开(1784—1824)字明东,又字方来,号孟涂,清代桐城人,散文家。
刘开出生数月丧父,母吴氏日耕夜织,尽心抚育。
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,傍听塾师讲课,天长日久,习以为常,塾师颇为爱怜,留馆就读。
刘开如饥似渴,遍读诗文。
十四岁,以文章拜会姚鼐,姚鼐看后高兴地说:“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,望溪、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,吾乡幸也。
”遂收为弟子,授以诗文之法。
刘开融会贯通,尽得师传,与同乡方东树、上元管同、歙县梅曾亮并称“姚门四大弟子”。
道光元年(1821),受聘赴亳州修志,患暴疾而逝。
屈复(1668~1745)清代诗人。
初名北雄,后改复,字见心,号晦翁,晚号逋翁、金粟老人,世称“关西夫子”。
蒲城(今属陕西)县罕井镇人,后迁县城北关。
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。
不久出游晋、豫、苏、浙各地,又历经闽、粤等处,并四至京师。
乾隆元年(1736)曾被举博学鸿词科,不肯应试。
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,终生未归故乡。
著有《弱水集》等。
屈复熟悉历代兴亡史实,自负有经世才略,曾说:“随行一卷惟黄石,烂在腹中三十年。
”(邓之诚《清诗纪事初编》)屈复诗的风格浑劲朴真,悲凉郁勃,现存五七言近体和古体2200多首。
内容大多咏史记事,旅游酬答,在不少作品里表现了他的故国兴亡感慨。
如《过流曲川》记述顺治六年(1649)吴三桂屠杀他家乡义兵十多万人的史事:“井底蛙声竟何在?十万游魂哭夜月。
满地闲花新落愁,至今河汉皆东流。
”诗中对被害民众表示悼念,对起义士兵作了赞颂。
《六十生辰》中说:“石转志莫移,电流空自讼。
永怀劬劳思,此日能无痛?”显示他的志节和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。
林则徐(1785-1850),字少穆,福建侯官(今福州市)人。
进士出身,累官至湖广总督。
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,赴广州查办禁烟事。
后被遣戍伊犁,释回,病死途中。
有《云左房诗钞》。
俞樾(1821-1907),字荫甫,自号曲园居士,浙江德清人。
清末著名学者、文学家、经学家、古文字学家、书法家。
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,章太炎、吴昌硕、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。
清道光三十年(1850年)进士,曾任翰林院编修。
后受咸丰皇帝赏识,放任河南学政,被御史曹登庸劾奏“试题割裂经义”,因而罢官。
遂移居苏州,潜心学术达40余载。
治学以经学为主,旁及诸子学、史学、训诂学,乃至戏曲、诗词、小说、书法等,可谓博大精深。
海内及日本、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,尊之为朴学大师。
洪升(1645~1704),清代戏曲作家、诗人。
字昉思,号稗畦,又号稗村、南屏樵者。
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
生于世宦之家,康熙七年(1668)北京国子监肄业,二十年均科举不第,白衣终身。
代表作《长生殿》历经十年,三易其稿,于康熙二十七年(1688)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。
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《长生殿》,而被劾下狱,革去太学生籍,后离开北京返乡。
晚年归钱塘,生活穷困潦倒。
康熙四十三年,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《长生殿》,洪升应邀前去观赏,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,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。
洪升与孔尚任并称“南洪北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