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诗人
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
郑板桥简介

郑板桥(1693—1765)清代官吏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。

名燮,字克柔,汉族,江苏兴化人。

一生主要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

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

其诗、书、画均旷世独立,,世称“三绝”,擅画兰、竹、石、松、菊等植物,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

著有《板桥全集》。

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元年进士。

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、山东潍县知县,有惠政。

以请臻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

李秀成简介

李秀成(1823~1864)中国太平天国将领,后期军事统帅。

广西藤县人。

咸丰元年(1851)参加太平军。

三年二月克金陵(今南京),称天京,以功保升军帅、监军。

次年,调守庐州(今合肥)。

六年春,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,与清军大战于高资、汤头,解镇江之围,旋大破清军江北、江南大营。

晋升地官正丞相,七年,封合天侯。

时当天京事变后,授命为副掌率,与陈玉成同掌兵符,提调军务。

八年夏,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。

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。

十月,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。

九年,封忠王。

曾与干王洪仁玕共订"围魏救赵"之策,并于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,诱敌分兵,然后间道驰还,五路合击,再破江南大营;又乘胜东取苏(州)、常(州),建立苏福省,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。

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,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,合攻湖北误期,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,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,天京西面失去屏障。

同治元年(1862)进军上海,未克。

集结各路大军(共十三王)回救天京,久战无功而退;又北进江北,半途而返,损折精锐大半,军势大挫。

顾贞观简介

顾贞观(1637-1714),字华峰,亦作华封,又字远平,号梁汾,初名华文。

生于明崇祯十年丁丑,卒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甲午。

江苏无锡人。

贞观的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党人的领袖,顾氏家族是无锡之邑的名门望族,有着极好的文化传统,同时又具有高风亮节的门风。

贞观禀性聪颖,少年时代即参加了由吴江名士吴兆骞兄弟主盟的「慎交社」,于社内斩露出过人的才华,与声望甚隆的吴兆骞齐名并结为生死之交。

后又与同乡数人结「云门社」于家乡无锡惠山,会聚了姜宸英、汪琬、汤斌等江南诸多名士,在吴中影响甚大。

大约在顺治末年,贞观辞亲远游,到达京师,康熙元年(1662)以「落叶满天声似雨,关卿何事不成眠」之句而受知于尚书龚鼎孳和大学士魏裔介,得其引荐而任内阁中书舍人。

三年(1664)七月,蒙天子如见。

五年(1666)以南籍应顺天府乡试中举,名列第二,称顺天南元。

后掌国史馆典籍。

康熙十五年(1676)与权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识,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。

二人曾合力营救以「丁酉科场案」而蒙冤被遗戍宁古塔的好友吴兆骞,轰动大江南北。

洪秀全简介

洪秀全(1814年1月1日-1864年6月1日,1864年5月26日或1864年5月24日也有可能),是太平天国以宗教名义发动民变的领袖,汉族客家人,原籍广东嘉应州。

洪秀全以一乡村塾师走上武装斗争道路,领导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。

张惠言简介

张惠言(1761~1802)清代词人、散文家。

原名一鸣,字皋文,一作皋闻,号茗柯,武进(今江苏常州)人。

嘉庆四年进士,官编修。

少为词赋,深于易学,与惠栋、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“乾嘉易学三大家”。

又尝辑《词选》,为常州词派之开山,著有《茗柯文集》。

王士祯简介

王士祯(1634—1711),原名王士禛,字子真、贻上,号阮亭,又号渔洋山人,人称王渔洋,谥文简。

新城(今山东桓台县)人,常自称济南人,清初杰出诗人、学者、文学家。

博学好古,能鉴别书、画、鼎彝之属,精金石篆刻,诗为一代宗匠,与朱彝尊并称。

书法高秀似晋人。

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。

论诗创神韵说。

早年诗作清丽澄淡,中年以后转为苍劲。

擅长各体,尤工七绝。

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,时人诮之为“清秀李于麟”,然传其衣钵者不少。

好为笔记,有《池北偶谈》、《古夫于亭杂录》、《香祖笔记》等,然辨驳议论多错愕、失当。

李方膺简介

李方膺(1695~1755)清代诗画家。

字虬仲,号晴江,别号秋池、抑园、白衣山人,乳名龙角。

通州(今江苏南通)人。

曾任乐安县令、兰山县令、潜山县令、代理滁州知州等职,因遭诬告被罢官,去官后寓扬州借园,自号借园主人,以卖画为生。

与李鱓、金农、郑燮等往来,工诗文书画,擅梅、兰、竹、菊、松、鱼等,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,能自成一格,其画笔法苍劲老厚,剪裁简洁,不拘形似,活泼生动,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。

黄宗羲简介

黄宗羲(1610~1695)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,思想家。

浙江余姚人。

字太冲,号南雷,学者尊为梨洲先生。

其父因东林党狱被阉党迫害而死。

崇祯帝即位,宗羲赴京为父鸣冤,被许为「忠臣孤子」。

清顺治二年(1645)清军南下,弘光政权崩溃,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。

他募乡民在余姚举兵抗清,时称「世忠营」。

鲁王政权授以监察御史兼职方之职。

兵败返回故里,课徒授业,著述以终,至死不仕清廷。

黄宗羲为学领域极广,成就宏富,史学造诣尤深。

他身历明清更迭之际,认为「国可灭,史不可灭」。

他论史注重史法,强调征实可信。

所著《明儒学案》,搜罗极广,用力极勤,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著。

在哲学上,认为气为本,无气则无理,理为气之理,但又认为「心即气」,「盈天地皆心也」。

在政治上,他深刻批判封建君主专制,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,不如无君,主张废除君主「一家之法」,建立万民的「天下之法」。

他还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构的设想。

他精于历法、地理、数学以及版本目录之学,并将其所得运用于治史实践、辨析史事真伪、订正史籍得失,多有卓见,影响及于整个清代。

董以宁简介

董以宁(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),字文友,武进(今江苏省武进市)人,清代初期诗人。

性豪迈慷慨,喜交游,重然诺。

明末为诸生。

少明敏,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,尤工填词,声誉蔚然。

同里结国仪社,委以启札。

与邹只谟齐名,时称“邹董”。

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。

魏裔介未与一面,为之倾倒。

以宁于历象、乐律、方与之指,多所发明。

著有《正谊堂集》和《蓉度词》。

其中《蓉度词》中大量的“艳体词”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。

然详究其实,董氏除在“艳词”创作多发越外、为前贤所不及之外,其以《满江红·乙巳述哀》十二首为代表的“悼母词”更为词史补填了空白,系“不可无一、不能有二” 之佳篇什,而董氏之词史地位亦可由此二者结合而认知。

郭麐简介

郭麐(lín )(1767~1831)字祥伯,号频伽,因右眉全白,又号白眉生、郭白眉 ,一号邃庵居士、苎萝长者。

江苏吴江人。

著作主要有《灵芬馆诗集》(《初集》四卷,《二集》十卷,《三集》四卷,《四集》十二卷,《续集》八卷,《杂著》二卷,《杂著续编》四卷)、《江行日记》一卷、《唐文粹补遗》二十六卷,以及《蘅梦词》、《浮眉楼词》、《忏余绮语》各二卷等。

洪昇简介

洪昇(1645-1704),清代杰出戏曲家。

字昉思,号稗畦钱塘人。

曾做过国子监太学生。

戏剧作品有《长生殿》,后在吴兴落水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