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诗人
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
郑燮简介

郑燮(1693-1765),清代著名文学家、画家,字克柔,号板桥,今江苏兴化人。

他是「杨州八怪」之一,擅长画兰竹,书法也好,自成一家。

赵翼简介

赵翼(1727~1814)清代诗人,史学家。

字云崧,一字耘崧,号瓯北。

阳湖今江苏常州)人。

乾隆二十六年(1761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

曾任镇安、广州知府,官至贵西兵备道。

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,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。

赵翼与袁枚、蒋士铨齐名,合称乾隆三大家。

他论诗也重「性灵」,主创新,与袁枚接近。

所著《瓯北诗话》系统地评论李白、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、陆游、苏轼等10家诗,立论比较全面、允当。

赵翼存诗4800多首,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。

有诗集53卷及《瓯北诗话》,史学著作《廿二史札记》等。

郑文焯简介

郑文焯(1856~1918)晚清官员、词人。

字俊臣,号小坡,又号叔问,晚号鹤、鹤公、鹤翁、鹤道人,别署冷红词客,尝梦游石芝崦,见素鹤翔于云间,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,奉天铁岭(今属辽宁)人,隶正黄旗汉军籍,而托为郑康成裔,自称高密郑氏。

光绪举人,曾任内阁中书,后旅居苏州。

工诗词,通音律,擅书画,懂医道,长于金石古器之鉴,而以词人著称于世,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,所著有《大鹤山房全集》。

袁枚简介

袁枚(1716~1797)中国清代诗人,诗论家。

字子才,号简斋。

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

乾隆四年(1739)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

乾隆七年改放外任,在溧水、江浦、沭阳、江宁等地任知县,有政声。

乾隆十三年辞官,定居江宁(今江苏南京市),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,改名随园,世称随园先生。

从此不再出仕。

从事诗文著述,广交四方文士。

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。

袁枚与赵翼、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。

他活跃诗坛40余年,有诗4000余首,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,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。

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,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的真实感受、情趣和识见,往往不受束缚,时有唐突传统。

在艺术上不拟古,不拘一格,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,表现思想感受和捕捉到的艺术形象。

追求真率自然、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。

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: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。

袁枚亦工文章,散文如《祭妹文》、《峡江寺飞泉亭记》等,骈文如《与蒋苕生书》、《重修于忠肃庙碑》等,传为名篇。

袁枚又是乾、嘉时期主要诗论家之一。

继明代公安派、竟陵派而持性灵说。

王鹏运简介

王鹏运(1849—1904)晚清官员、词人。

字佑遐,一字幼霞,中年自号半塘老人,又号鹜翁,晚年号半塘僧鹜。

广西临桂(今桂林)人,原籍浙江山阴。

同治九年举人,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,在谏垣十年,上疏数十,皆关政要。

二十八年离京,至扬州主学堂,卒于苏州。

工词,与况周颐、朱孝臧、郑文焯合称“清末四大家”,鹏运居首。

著有《味梨词》、《骛翁词》等集,后删定为《半塘定稿》。

王鹏运曾汇刻《花间集》及宋、元诸家词为《四印斋所刻词》。

王鹏运自号半塘老人、半塘僧鹜、鹜翁。

时值壮年并不老为何取号老人呢?他说:“古诗上云,父母在,恒言不称老。

余一身不幸,幼年失母,中年失父,令人心悲,人不老心已碎,自称老人是用来铭记我的不幸啊!”“我是父母的体魄所依,有父的一半,有母的一半,所以谓为半塘。

”王鹏运的爱妻曹氏先他而去,虽无嗣,妻生前他不纳妾,妻亡后不续弦。

据说王鹏运曾找到一位算命先生推算他的八字,算命先生算后叹道:“心高命平,是半僧人命也。

”王鹏运听了,就把半僧作为自己的号了。

一位老人为他占卜,曰“刻鹄类鹜”,意为本来想雕刻天鹅却雕刻成了鸭子。

谭嗣同简介

谭嗣同(1865-1898),字复生,号壮飞,湖南浏阳人。

为著名的「戊戌六君子」之一。

其代表作《仁学》,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强烈的抨击。

他的诗感情真挚,志趣豪迈,境界恢弘,笔力遒劲。

有《谭嗣同全集》遗世。

屈复简介

屈复(1668~1745)清代诗人。

初名北雄,后改复,字见心,号晦翁,晚号逋翁、金粟老人,世称“关西夫子”。

蒲城(今属陕西)县罕井镇人,后迁县城北关。

19岁时童子试第一名。

不久出游晋、豫、苏、浙各地,又历经闽、粤等处,并四至京师。

乾隆元年(1736)曾被举博学鸿词科,不肯应试。

72岁时尚在北京蒲城会馆撰书,终生未归故乡。

著有《弱水集》等。

屈复熟悉历代兴亡史实,自负有经世才略,曾说:“随行一卷惟黄石,烂在腹中三十年。

”(邓之诚《清诗纪事初编》)屈复诗的风格浑劲朴真,悲凉郁勃,现存五七言近体和古体2200多首。

内容大多咏史记事,旅游酬答,在不少作品里表现了他的故国兴亡感慨。

如《过流曲川》记述顺治六年(1649)吴三桂屠杀他家乡义兵十多万人的史事:“井底蛙声竟何在?十万游魂哭夜月。

满地闲花新落愁,至今河汉皆东流。

”诗中对被害民众表示悼念,对起义士兵作了赞颂。

《六十生辰》中说:“石转志莫移,电流空自讼。

永怀劬劳思,此日能无痛?”显示他的志节和对故乡及亲人的怀念。

屈大均简介

屈大均(1630~1696)明末清初诗人。

初名绍隆,字翁山,又字介子。

番禺(今属广东)人。

顺治三年(1646)清军陷广州,次年,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,同年失败。

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,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,名其所居为「死庵」,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。

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,志图恢复。

康熙二十二年(1683),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,屈大均大失所望,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,终不复出。

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,而以诗的成就最高。

他一生跋涉山川,联络志士,冀求恢复。

发而为诗,主要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。

其诗在内容上表现了满怀爱国忧国之情,也有一些诗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,并揭露清朝的苛政,对广大人民的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。

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豪放,笔力遒劲,富于瑰奇的想象,为岭南三家之冠。

屈大均的著作在乾隆时曾遭禁毁,后人辑存的有《翁山诗外》、《翁山文外》、《翁山易外》、《广东新语》及《四朝成仁录》,合称屈沱五书。

此外,尚有《道援堂词》。

钱载简介

钱载(1708—1793)字坤一,号萚石,又号匏尊,晚号万松居士、百幅老人,秀水(今浙江嘉兴)人,清朝官吏、诗人、书画家。

乾隆十七年进士,改庶吉士,散馆授编修,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,上书房行走,《四库全书》总纂,山东学政。

官至二品,而家道清贫,晚年卖画为生。

工诗文精画,善水墨,尤工兰竹,著有《石斋诗文集》。

钱载为乾嘉年间秀水诗派的代表诗人。

蒲松龄简介

蒲松龄(1640―1715),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,字留仙,一字剑臣,号柳泉居士,山东淄川(今属淄博市)人。

出身在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。

少年时就聪明好学,十九岁中秀才,但此后多年参加乡试,始终没能中举,直到七十一岁才补为岁贡生。

长期在乡下教书并进行文学创作。

由于仕途失意和生活贫困,使他同情人民的苦难,对封建社会的黑暗也有较深刻的认识。

短篇文言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是他的代表作,此外还写有一些诗词、俚曲、戏剧等。

毛奇龄简介

毛奇龄(1623~1716)中国清代学者,文学家。

曾名,字大可,又字于一、齐于,号秋晴,又号初晴等。

因郡望西河,称西河先生。

萧山(今属浙江)人。

明末廪生。

康熙十八年(1679)举博学鸿儒。

授翰林院检讨。

参与修《明史》。

后引疾归里,专事著述。

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,挟博纵辩,务欲胜人。

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。

亦好为诗。

其论诗主张以"涵蕴"、"能尽其才"为妙;大抵尊唐抑宋。

其诗作博丽窈渺,声名甚著。

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。

毛奇龄著述甚丰,仅《四库全书》著录者就有52种。

《西河合集》400余卷,系诸子及门人所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