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诗人

“清朝诗人有哪些,清朝有哪些诗人?清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清朝诗人!”

刘若蕙简介

刘若蕙信息不详。

【秋夜寄外】

刘若蕙

一片长安月,清光两地盈。


悬知千里客,不尽故乡情。


窗竹写秋影,村砧捣夜声。


空闺愁不寐,自语对灯檠。

林则徐简介

林则徐(1785-1850),字少穆,福建侯官(今福州市)人。

进士出身,累官至湖广总督。

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,赴广州查办禁烟事。

后被遣戍伊犁,释回,病死途中。

有《云左房诗钞》。

厉鹗简介

厉鹗(1692~1752)中国清代文学家。

字太鸿,号樊榭。

浙江杭州人。

清康熙五十九年(1720)举人。

其诗多游览名山大川之作,以取法宋人为主,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「宋诗派」的代表作家。

他的诗清淡娴雅,幽新隽妙,尤长于五言诗。

代表作有《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》、《灵隐寺月夜》、《游仙百咏》等。

厉鹗又是浙派词的领袖,其词多咏物怀古,如[齐天乐]《吴山望隔江霁雪》、[谒金门]《七月既望,湖上雨后作》等,句式练达,措词高雅。

著作有《樊榭山房集》20卷,《宋诗纪事》100卷,《南宋院画录》8卷,《辽史拾遗》2卷等。

林佩环简介

林佩环,清代女诗人,名颀,字韵征,号佩环,顺天大兴(今北京市)人,成都盐茶道林西厓(名儁,官至四川布政使)之女,母亲姜氏。

佩环系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张问陶继室。

时张问陶正值功名受挫,命运乖戾之际。

顺天乡试落第,发妻和长子又相继去世。

林西厓仰慕张问陶才华,将其招赘入门;船山作《丁来九月赘成都盐茶道署,呈外舅林西厓先生》,有句“黄河九曲终千里,大鸟三年始一鸣。

惭愧祁公能爱我,夜窗来听读书声。

”知遇之恩,感激之情,溢于言表。

林佩环也不嫌其窘困,身心相许,结成连理。

佩环工诗善画,其夫张问陶曾叹道:“一编尽有诗情味,夫婿才华恐不如”。

林佩环画作今已不见,其诗现存一首《赠外》。

胡传淮《张问陶年谱》《张问陶研究文集》,载有其事迹。

孔尚任简介

孔尚任(1648~1718)中国清代戏曲作家。

字聘之,又字季重,号东塘,别号岸堂,自署云亭山人。

山东曲阜人。

孔子六十四代孙。

青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,后纳捐为国子监生。

康熙二十三年(1684),康熙帝南巡返经曲阜,孔尚任被荐去御前讲经,甚得赏识,破格录用,次年入京为国子监博士。

二十五年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往扬州治河湖海三年。

回京后迁户部主事,升户部广东司员外郎。

三十八年六月,《桃花扇》历经10余年惨淡经营,三易其稿始成。

次年即遭罢官。

关于孔尚任的罢官原因,后世学者看法不一:有人认为因《桃花扇》的思想内容为清廷所忌而惹祸;有人认为被诬卷入了贪污案件而去职。

孔尚任除代表作《桃花扇》之外,还与顾彩合撰《小忽雷》传奇,描写唐代梁厚本与郑盈盈的爱情故事,鞭笞暴虐骄横的权奸,痛斥趋炎附势的小人,主题思想与《桃花扇》一脉相承。

孔尚任还著有《石门山集》、《湖海集》、《岸堂集》、《出山异数记》、《人瑞录》等。

今人汪蔚林辑有《孔尚任诗文集》。

李秀成简介

李秀成(1823~1864)中国太平天国将领,后期军事统帅。

广西藤县人。

咸丰元年(1851)参加太平军。

三年二月克金陵(今南京),称天京,以功保升军帅、监军。

次年,调守庐州(今合肥)。

六年春,随燕王秦日纲回救镇江,与清军大战于高资、汤头,解镇江之围,旋大破清军江北、江南大营。

晋升地官正丞相,七年,封合天侯。

时当天京事变后,授命为副掌率,与陈玉成同掌兵符,提调军务。

八年夏,与陈玉成等共商解京围之策。

九月大破清军江北大营。

十月,在三河之战中配合陈玉成部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。

九年,封忠王。

曾与干王洪仁玕共订"围魏救赵"之策,并于十年初亲率大军奔袭杭州,诱敌分兵,然后间道驰还,五路合击,再破江南大营;又乘胜东取苏(州)、常(州),建立苏福省,为太平天国后期战争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。

但李秀成此后对天京上游战事重视不足,在二次西征中进兵迟缓,合攻湖北误期,进抵湖北南部后即撤军东下,虽得一浙江而安庆陷落,天京西面失去屏障。

同治元年(1862)进军上海,未克。

集结各路大军(共十三王)回救天京,久战无功而退;又北进江北,半途而返,损折精锐大半,军势大挫。

金农简介

金农(1687~1764)中国清代画家,书法家。

字寿门,号冬心,别号稽留山民、曲江外史、昔耶居士、百二砚田富翁、苏伐罗吉苏伐罗(即金吉金)等。

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

博学多才,工诗词、书画,精于鉴赏,曾奔走南北,终无所遇,一生不得志,后定居扬州,以书画为生。

50岁后始学画,擅梅、兰、竹、人物、佛像、山水等。

其画不专师某家某派,而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丰富的文化修养及平生所见大量的名迹,使其作品别具一格。

所画人物造型奇古夸张,笔法古拙简练,形象鲜明突出;山水构图别致,随意挥写点染,简朴疏秀;其梅、竹用笔奇拙,凝练厚重。

书法从《天发神谶碑》、《禅国山碑》、《谷郎碑》变化而出,运笔扁方,竖轻横重,别具奇趣,风格独特,自谓漆书。

金农的书画在当时享誉很高,为扬州八怪之一。

有《山水人物册》、《月华图》、《携杖图》、《东萼吐华图》、《墨竹图》等传世。

著《冬心诗集》、《冬心随笔》、《冬心杂著》等。

蒋超简介

蒋超(1624~1673)字虎臣,号绥庵、华阳山人,江苏金坛朱林镇人。

官至顺天提督学政,后出家为僧。

著有《绥庵诗稿》、《绥庵集》、《池此偶祭》、《蒋境》二卷。

《峨嵋山志》十八卷。

蒋超擅长诗文,酷爱墨宝,嗜好书法。

经蒋超亲手抄录的诗文多达数百卷但留下来的不多。

清朝的阮葵生在《茶余客话》书中写道:“国初沈绎堂、蒋虎臣齐名,沈书传者多,而蒋不多见。

”《绥山诗稿》是蒋超的诗集,其中的诗大部分写于出家以后,绥山乃峨眉山旧名。

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在《绥庵诗稿》序中说:“虎臣天才爽敏,刻意好古,匠心独远,环瑰深拔,不肯一语近人。

”清初诗坛领袖吴伟业对蒋超的诗亦极为推崇。

清中叶四川著名才子李调元在《怀蒋太史虎臣》一诗中吟道:“弹指三生悟夙因,木天(指翰林院)我亦过来人。

能从大海翻身出,只有苏州蒋虎臣。

” 蒋超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。

清初最著名的朴学大师孙奇逢在嵩洛遇蒋超,互相研讨理学,对蒋氏的卓越见解十分佩服,慨叹:“不可失此人!”清中叶的沈德潜、彭端淑、潘飞虎、王荫槐、张维屏等学界名流,亦对蒋超十分叹服!

康有为简介

康有为,(1858~1927)近代思想家、文学家。

原名祖治,字广厦,号长素,广东南海(今广东广州)人。

出身于士宦家庭。

早孤,幼年受教于祖父。

他早年重视经世致用之学,后来在龚自珍、魏源以来「今文派」经学和西方资产阶级「新学」的影响下,不断讲学、著书,成为19 世纪后期中国政治学术界一个突出的思想家和活动家。

曾任工部主事。

他先后7次上书,请求变法图强,其中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的「公车上书「最为有名。

他与梁启超等人一起创办《万国公报》,建立强学会,发行《强学报》,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。

1898年与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戍变法运动,变法失败后,逃亡国外。

其后他思想日趋保守,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。

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。

其诗歌想象奇特,辞采瑰丽,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。

代表诗篇《出都留别诸公》5首,对国家危亡的命运,表现得十分关切,意气豪迈。

其政论文打破传统古文程式,汪洋恣肆,骈散不拘,梁启超"新文体"的先路。

主要著作有《新学伪经考》、《孔子改制考》、《大同书》、《南海先生诗集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