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灯微火药铛夜,淡月凄风衣杵秋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青灯微火药铛夜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韵脚:去四十禡 拼音: qīng dēng1huǒ yào1|1yè |
淡月凄风衣杵秋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八尤 拼音: dàn yuèqīfēng yīchǔqiū |
青灯微火药铛夜,淡月凄风衣杵秋释义
【青灯】1.亦作“青鐙”。光线青荧的油灯。唐韦应物《寺居独夜寄崔主簿》诗:“坐使青灯晓,还伤夏衣薄。”宋陆游《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》诗:“白髮无情侵老境,青灯有味似儿时。”清龚自珍《与吴虹生书》十一:“背老亲而独游,理兔园故业,青鐙顾影,悴可知己。”2.借指孤寂、清苦的生活。《天雨花》第二回:“不念我,少年春,空房独守;不念我,红颜女,一世青灯。”《冷眼观》第一回:“张令半世青灯,一行作吏,到任后吏治过於勤劳,偶染痰疾,刻已稍愈。”
【微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非切,音薇。《爾雅·釋詁》幽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知微知彰。《書·大禹謨》道心惟微。又《廣韻》微,妙也。《禮·禮運》德產之致也精微。又《說文》隱行也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微行咸陽。又《廣韻》細也。《孟子》乃孔子,則欲以微罪行。又《玉篇》不明也。《詩·小雅》彼月而微,此日而微。又《韻會》衰也。《詩·小雅》式微式微。《箋》微乎微者也。《史記·杞世家》杞小微。又《韻會》賤也。《尚書序》虞舜側微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匿微也。《註》微謂逃藏也。《左傳·哀十六年》白公奔山而縊,其徒微之。《註》
【火药】受热或撞击后立即引起爆炸的化合物或混合物。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火药》:“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,草木灰为辅。硝性至阴,硫性至阳,阴阳两神物相遇於无隙可容之中,其出也,人物膺之,魂散惊而魄齏粉。”清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烽子》:“﹝予﹞乃取火鎗火药下铅子,向妇人发之。”毛泽东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》第一章第一节:“在很早的时候,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。还在一千八百年前,已经发明了造纸法。在一千三百年前,已经发明了刻版印刷。在八百年前,更发明了活字印刷。火药的应用,也在欧洲人之前。”2.药剂名。南朝宋鲍照《松柏篇》
【铛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郞切,音當。《說文》鋃鐺,鎖也。互詳鋃字註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郞切,音湯。與鏜同,鼓聲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鏗鎗鐺。《註》鐺,鼓音。又《廣韻》楚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楚耕切,音鎗。屬。《通俗文》鬴有足曰鐺。《緯略》三足溫酒器也。唐薛大鼎、賈敦頤、鄭德本,號鐺脚御史。《宋史·太祖紀》雷德驤判大理寺,言趙普強市人第宅。上怒叱曰:鼎鐺猶有耳,汝不聞普吾社稷臣乎。漢典考證:〔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鏗鎗鐺。《註》鐺,鼓音。〕 謹照原文兩字改。 考證:〔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鏗鎗鐺。《
【夜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寅謝切《正韻》寅射切,耶去聲。日入爲夜,與晝對。《夏小正》時有養夜。《註》猶言永夜也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寤氏》以星分夜,以詔夜士夜禁。《衞宏·漢舊儀》晝漏盡,夜漏起,省中黃門持五夜。《註》晝有朝禺中晡夕,夜有甲乙丙丁戊。漢制,金吾掌宮外,戒非常,惟元夜弛禁,前後各一日,謂之放夜。又宣夜,窺天之器。《蔡邕·釋誨》言天體者有三,一曰周髀,二曰宣夜,三曰渾天。又夜明,祭月之坎。《禮·祭法》夜明,祭月也。又武宿夜,武舞曲名。《禮·祭統》舞莫重於武宿夜。又子夜,晉曲名。《樂府·解
【淡月】1.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。宋王明清《挥麈馀话》卷二:“少顷,白乳浮盏面,如疏星淡月。”许地山《缀网劳蛛·醍醐天女》:“在淡月中可以看见两三个男子坐在树下吸烟、闲谈。”茅盾《子夜》三:“﹝林佩瑶﹞曾经有过多少淡月清风之夜半睁了美妙的双目,玩味着她自己想象中的好梦。”2.营业不旺盛的月份。跟“旺月”相对。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·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》:“三元里打仗时,正值我们行中的淡月。”
【凄】《唐韻》七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千西切《正韻》此西切,音妻。《玉篇》寒也。《韻會》通作淒。詩淒其以風。嚴氏曰:淒旁加二點,从仌,冰寒也。
【风衣】的外衣。
【杵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處。《說文》舂杵也。《易·繫辭》斷木爲杵,掘地爲臼。杵臼之利,萬民以濟。《禮·雜記》杵以梧。《註》所以擣也。又砧杵,槌衣具。《儲光羲·田家雜興詩》秋山響砧杵。又《前漢·天文志》彗星曰天杵。
【秋】〔古文〕龝《唐韻》七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雌由切《正韻》此由切,音鰌。金行之時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註》氣白而收藏也。《釋名》秋,就也,言萬物就成也。又繒也,繒迫品物使時成也。又《說文》禾穀熟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麥秋至。《澔曰》秋者,百穀成熟之期,此於時雖夏,於麥則秋,故云麥秋。《書·盤庚》乃亦有秋。又《禮·鄕飮酒義》西方者秋。秋,愁也。愁之以時,察守義者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,斂也。察嚴殺之貌。《春秋·繁露》秋之言猶湫也。湫者,憂悲狀也。又九月爲三秋。《詩·王風》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又四秋。《管子·輕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