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风肃肃摇窗扉,窗前修竹一尺围

清风肃肃摇窗扉,窗前修竹一尺围

诗句读音
清风肃肃摇窗扉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qīng fēngsù sùyáochuāng fēi
窗前修竹一尺围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1qián xiūzhúyīchǐ|chěwéi

清风肃肃摇窗扉,窗前修竹一尺围释义

【清风】清微的风;清凉的风。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”毛传:“清微之风,化养万物者也。”唐杜甫《四松》诗:“清风为我起,洒面若微霜。”清沉复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八窗尽落,清风徐来,紈扇罗衫,剖瓜解暑。”瞿秋白《赤都心史》十三:“清风朗日的春早,莫斯科天色已经非常和快。”2.清惠的风化。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清风协於玄德,淳化通於自然。”薛综注:“清惠之风,同於天德。”晋夏侯湛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丧乱备矣,胜涂未隆,先生标之,振起清风。”宋苏辙《贺致政曾太傅启》:“出同忧患,措国步於安

【肃肃】1.恭敬貌。《诗·大雅·思齐》:“雝雝在宫,肃肃在庙。”毛传:“肃肃,敬也。”汉扬雄《河东赋》:“穆穆肃肃,蹲蹲如也。”明方孝孺《郊祀颂》:“斋于祠宫,盛服儼恪,肃肃于动,栗栗于言,上帝在兹,敢有弗虔。”2.严正貌。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:“肃肃谢功,召伯营之。”郑玄笺:“肃肃,严正之貌。”汉班固《十八侯铭·御史大夫汾阴侯周昌》:“肃肃御史,以武以文,相赵距吕,志安君身。”唐卢照邻《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》:“贞观之末,有昭庆大法师,魁岸堂堂,威仪肃肃。”清龚自珍《题鹭津上人书册》诗:“气庄志定欬肃肃,笔冲墨粹神

【摇】《唐韻》余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餘招切,音姚。《說文》動也。《詩·王風》中心搖搖。《疏》心憂無所附著之意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矢人》夾而搖之,以其豐殺之節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作也。《前漢·禮樂志》將搖舉,誰與期。《註》言當奮搖高舉,不可與期也。又招搖,星名。《禮·曲禮》招搖在上。《疏》春秋運斗樞云:北斗七星第七搖光,則招搖也。《前漢·司馬相如·大人賦》部署眾神於搖光。《註》張揖曰:搖光,北斗杓頭第一星。◎按禮疏,合二星爲一。與漢書註互異。又扶搖,暴風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扶搖謂之猋。《註》風自下而上。又

【窗扉】亦作“窻扉”。窗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有四玉镇皆达照无瑕缺,窗扉多是緑琉璃。”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倚弓於玉女窻扉,繫马於凤凰楼柱。”宋陆游《金错刀行》:“黄金错刀白玉装,夜穿窗扉出光芒。”漢

【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楚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初江切。與牕同。《說文》本作囪。在牆曰牖,在戸曰囪。或作窗。《釋名》窗,聰也。於外窺內爲聰明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四旁雨夾窗。《註》助戸爲明。亦作牕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麤叢切,音怱。通孔也,竈突也。 《韻會》案集韻,麤叢切,類篇韻補俱同。或作牕。《鮑昭·玩月詩》蛾眉蔽珠櫳,玉鉤隔銷。三五二八時,千里與君同。《陶潛詩》有酒有酒,閒飮東牕。願言懷人,舟車靡從。則字合又於東韻收入。

【前修】亦作“前修”。犹前贤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謇吾法夫前脩兮,非世俗之所服。”《后汉书·刘恺传》:“今愷景仰前脩,有伯夷之节,宜蒙矜宥,全其先功,以增圣朝尚德之美。”李贤注:“前修,前贤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杂文》:“伟矣前修,学坚多饱。”宋陈亮《答陈知丞启》:“犹怀晚进,及识前脩。”清周亮工《哭陈磐生》诗:“暇心开丽瞩,远致越前修。”

【竹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張六切《正韻》之六切,音竺。《說文》冬生靑艸,象形。下垂箁箬也。《竹譜》植類之中,有物曰竹。不剛不柔,非草非木。小異空實,大同節目。《又》竹雖冬蒨,性忌殊寒。九河鮮育,五嶺實繁。《詩·衞風》綠竹猗猗。《禮·月令》日短至,則伐木取竹箭。《周禮·夏官》東南曰揚州,其利金、錫、竹箭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渭川千畝竹,其人與千戸侯等。《釋名》竹曰个。《淮南子·俶眞訓》竹以水生。又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》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絲木竹。《禮·樂記》竹聲濫,濫以立會,會以聚衆。《史記·律書註》古律用竹。
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
【尺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昌石切,音赤。《說文》十寸也。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,十寸爲尺,規矩事也。从尸从乙。乙所識也。周制:寸尺咫尋常仞,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。《家語》布指知尺,舒肱知尋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,一黍爲分,十分爲寸,十寸爲尺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夏十寸爲尺,殷九寸爲尺,周八寸爲尺。《周禮·司市》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。又大尺曰施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其施五尺。《註》施音遺,大尺之名。又《小爾雅》五尺謂之墨。《周語》不過墨丈尋常之閒。《註》五尺爲墨,倍墨爲丈。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,其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