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和自是常年景,有底今番独拨人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有底今番独拨人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七眞 拼音: yǒu dǐjīn fāndúbōrén |
清和自是常年景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三十八梗 拼音: qīng hézì shì2niánjǐng|yǐng |
清和自是常年景,有底今番独拨人释义
【有底】1.犹言有如许或有甚。唐杜甫《可惜》诗:“花飞有底急,老去愿春迟。”唐韩愈《曲江春游寄白舍人》诗:“曲江水满花千树,有底忙时不肯来。”宋陈师道《赠王聿修商子常》诗:“有底百年须薄禄,相看一笑却关身。”宋辛弃疾《鹧鸪天》词:“倦途却被行人笑,只为林泉有底忙。”2.为甚。宋黄庭坚《芭蕉》诗:“有底春风能好事?解持刀尺翦青天。”宋黄庭坚《南柯子·东坡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》词之二:“庖丁有底下刀迟?直要人牛无际,是休时。”宋杨万里《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》:“觅句许奇险,有底恼肝肾?”3.尽着,听任。宋张孝祥《青
【今番】,此次。元杨文奎《儿女团圆》第三折:“你今番去了,再几时来也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一○一回:“今番若不扫清奸党,恢復中原,誓不见陛下也!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四回:“今番我遇见这褚家娘子又是这等的通达人情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五二回:“行者駡道:‘你这泼魔,今番坐定是死了!’”汉
【独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谷切《正韻》杜谷切,音犢。《說文》犬相得而。从犬蜀聲。羊爲羣,犬爲獨也。又獸名。《埤雅》顏從曰:獨一叫而猨散,鼉一鳴而龜伏。或曰鼉鳴夜,獨叫曉。獨,猨類也。似猨而大,食猨。今俗謂之獨猨。蓋猨性羣,獨性特,猨鳴三,獨叫一,是以謂之獨也。又獨,獸名。詳前字註。又《廣韻》單獨。《詩·小雅》哀此惸獨。《傳》獨,單也。《又》念我獨兮。《爾雅·釋山》獨者蜀。《疏》蟲之孤獨者名蜀,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一蜀也。南楚謂之獨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獨山,多金玉美石。又《廣韻》複姓有獨
【拨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北末切,音鉢。《說文》治也。《詩·商頌》王桓撥。《公羊傳·哀十四年》撥亂世,反諸正,莫近於春秋。又除也。《前漢·司馬遷傳》秦撥去古文,焚滅詩書。又發揚貌。《禮·曲禮》衣毋撥。又《增韻》捩開也。又轉之也。《戰國策》弓撥矢鉤。《註》撥,弓反也。又葬具。《禮·檀弓》廢輴而設撥,竊禮之不中者也。《註》撥可撥引輴車,所謂紼也。又鼓弦之物。《唐書·蘇頲傳》皇甫恂使蜀,檄取庫錢,市琵琶捍撥玲瓏鞭,頲不肯予。又叱撥,良馬名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襏切,音跋。絕也。《詩·大雅》枝葉未有
【人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如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鄰切,音仁。《說文》天地之性最貴者也。《釋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禮·禮運》人者,天地之德,隂陽之交,鬼神之會,五行之秀氣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書·呂》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稱也。《湯誥》嗟爾萬方有衆,明聽予一人誥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,有懷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國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禮》有庖人,亨人,漿人,凌人之類。又楓人,老楓所化,見《朝野僉載》。又蒲人,艾人,見《歲時記》。又姓。明人傑。又左人,聞人,俱複姓。又《韻補》叶如延
【清和】清静和平。《隶续·汉司空掾陈寔残碑》:“陈寔仲躬者,含圣喆之清龢。”参见“清和”。1.天气清明和暖。三国魏曹丕《槐赋》:“天清和而湿润,气恬淡以安治。”前蜀韦庄《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》:“正是清和好时节,不堪离恨剑门西。”宋潘元质《丑奴儿慢》词:“愁春未醒,还是清和天气。”李大钊《青春》:“远从瀛岛,反顾祖邦,肃杀鬱塞之象,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。”2.清静和平。形容升平气象。汉贾谊《新书·数宁》:“大数既得,则天下顺治;海内之气清和咸理,则万生遂茂。”《梁书·止足传·陶季直》:“﹝陶季直﹞出为冠军司
【自是】自以为是。《老子》:“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。”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人以自是,反以相诽。”唐韩愈《伯夷颂》:“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。”清孙嘉淦《三习一弊疏》:“骄泰即自是之谓也。”2.自然是;原来是。唐杜甫《古柏行》:“扶持自是神明力,正直原因造化功。”唐李商隐《咸阳》诗:“自是当时天帝醉,不关秦地有山河。”宋陆游《读近人诗》诗:“琢琱自是文章病,奇险尤伤气骨多。”董必武《吊赵一曼烈士》诗:“自是中华好儿女,珠河血迹史千秋。”3.从此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自是荒服者不至。”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自是之后
【常】《唐韻》市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辰羊切,音裳。《玉篇》恆也。《正韻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後得主而有常。《繫辭》動靜有常。《詩·周頌》常于時夏。《箋》謂久長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傳》謂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書·舜典愼徽五典傳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義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傳》五品,謂五常。《疏》此事可常行,乃爲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兌爲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詩·魯頌》居常與許。《傳》常許,魯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《註》恆山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