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袍会稽掾,采服湘江行

青袍会稽掾,采服湘江行

诗句读音
青袍会稽掾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去三十三線
拼音: qīng páokuài jīyuàn
采服湘江行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一唐
拼音: cǎi fúxiāng jiāngháng|xíng

青袍会稽掾,采服湘江行释义

【青袍】子。《古诗》:“青袍似春草,长条随风舒。”南朝梁何逊《与苏九德别》诗:“春草似青袍,秋月如团扇。”唐杜甫《渡江》诗:“渚花张素锦,汀草乱青袍。”2.比喻包围在树干上的苔藓。元明本《苔梅》诗:“玉堂试看青袍客,莫忘江南有白衣。”按,苔梅,谓枝干上生有苔藓之梅。3.学子所穿之服。亦借指学子。唐许浑《酬殷尧藩》:“莫怪青袍选,长安隐旧春。”清唐孙华《浙闱撤棘后闻以铨曹公事连染左官》诗之二:“较比翟公添气色,青袍日日到门来。”参见“青衿”。4.汉以后贱者穿青色衣服。因指贱者之服。唐杜甫《徒步归行》:“青袍朝士最困

【会稽】1.山名。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。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计功,故名。一名防山,又名茅山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“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。”汉袁康《越绝书·外传记越地传》:“﹝禹﹞更名茅山曰会稽。”2.郡名。秦置,今江苏省东部及浙江省西部地。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严助,会稽吴人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“贺太傅作吴郡,初不出门,吴中诸强族轻之,乃题府门云:‘会稽鸡,不能啼。’”清吴伟业《过朱买臣墓》诗:“翁子穷经不自贫,会稽连守拜为真。”

【掾】《唐韻》以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兪絹切,緣去聲。《說文》緣也。 一曰官屬。《玉篇》公府掾史也。《六書故》掾乃屬官通稱。《前漢·蕭何傳》爲沛主吏掾。《音義》正曰掾,副曰屬。《後漢·百官志》公府掾比古元士三命者也。又《馬援傳》此丞掾之任,何足相煩。《晉書·元帝紀》辟掾屬百餘人,時人謂之百六掾。又《正韻》倪甸切,音硯。義同。《正字通》秦漢官皆有掾屬,今州郡佐貳曰掾,讀若釧,卽穿字去聲。正韻切音非。又《集韻》重緣切,音傳。掾,馳逐也。◎按史記貨殖傳,椽其閒,此引作掾,誤。

【采服】1.古代按等级区分的有彩色纹饰的衣服。《国语·楚语下》:“使名姓之后,能知四时之生、牺牲之物、玉帛之类,采服之仪……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。”2.泛指色彩华美的衣服。唐权德舆《送崔端公入京觐省》诗:“带月轻帆疾,迎霜采服新。”古代“九服”之一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:“其(男服)外方五百里曰采服。”参见“九服”。

【湘江】西省,流入湖南省,为湖南省最大的河流。南朝梁任昉《述异记》:“九疑山隔湘江,跨苍梧野,连营道县界。”唐杜审言《渡湘江》诗:“独怜京国人南窜,不似湘江水北流。”唐柳宗元《始得西山宴游记》:“遂命僕人过湘江,缘染溪,斫榛莽,焚茅茷,穷山之高而止。”

【行】《唐韻》戸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何庚切,音蘅。《說文》人之步趨也。《類篇》从彳从亍。《韻會》从彳,左步。从亍,右步也。左右步俱舉,而後爲行者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堂上謂之行,堂下謂之步。《釋名》行,伉也,伉足而前也。又《廣韻》適也,往也,去也。又《增韻》路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其祀行。《註》行,在廟門外之西,爲軷壤,高二寸,廣五寸,輪四尺,設主軷上。又道也。《晉語》下有直言,臣之行也。又五行。《書·洪範》我聞在昔,鯀陻洪水,汨其五行。《韻會》五行,運于天地閒,未嘗停息,故名。又行人,官名。《廣韻》周有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