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谈遇知己,应访孝廉船
清谈遇知己,应访孝廉船释义
【应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陵切,音膺。《說文》當也。从心聲。《徐曰》,鷹字也。本作,今作應。又料度辭也。《唐詩》應須,祇應,皆是也。又《周語》其叔父實應且憎。《註》猶受也。又國名。《括地志》故應城,因應山爲名,在汝州葉縣。又姓。出南頓,本周武王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邗晉應韓,武之穆也。漢有應曜,與四皓偕隱,曜獨不出,八代孫應劭,集解漢書。又通作膺。《書·武成》誕膺天命。《註》當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證切,音譍。《集韻》答也。《廣韻》物相應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又樂名。
【访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敷亮切,妨去聲。《說文》汎謀曰訪。《徐曰》此言汎謀,謂廣問於人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謀也。《玉篇》問也。《書·洪範》王訪于箕子。《傳》謂就而問之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受納訪以詔王聽治。《註》納謀于王也。又議也。《楚語》敎之令,使訪物官。《註》訪,議也。物事也。使議知百官之事也。又《增韻》及也,見也。《字彙》謁見也。又方也。《前漢·高五王傳》訪以呂氏,故幾亂天下。《註》訪,猶方也。《字彙補》與昉義同。又官名。《遼史·百官志》太宗會同三年,命于骨鄰爲採訪使。又姓。唐進士訪式。又《正字通
【孝廉船】义庆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载:晋吴郡人张凭举孝廉,自负其才,造访丹阳尹刘惔,与诸贤清谈,言约旨远,一坐皆惊。刘延之上坐,留宿至晓。张还船,须臾,刘遣使觅张孝廉船,同侣惋愕。刘与张凭即同载诣抚军,曰:“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。”抚军称善,即用张为太常博士。时人荣之。后遂以“孝廉船”为褒美才士之典。唐李白《送王孝廉觐省》诗:“寧亲候海色,欲动孝廉船。”唐杜甫《得广州张判官叔卿书使还以诗代意》:“云深驃骑幕,夜隔孝廉船。”唐温庭筠《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》:“抑扬中散曲,飘泊孝廉船。”郁达夫《留别沉涛青》诗:
【清谈】“清谭”。1.清雅的谈论。汉刘桢《赠五官中郎将》诗之二:“清谈同日夕,情盼叙忧勤。”唐杜甫《送高司直寻封阆州》诗:“清谈慰老夫,开卷得佳句。”前蜀韦庄《寄从兄遵》诗:“不将高卧邀刘主,自吐清谈护汉储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尹文端公》:“公清谈干云,而尤长奏对。”2.犹清议。谈论的内容以对人物、时事的批评为主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许靖传》:“靖虽年逾七十,爱乐人物,诱纳后进,清谈不倦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疾谬》:“俗间有戏妇之法……然民间行之日久,莫觉其非,或清谈所不能禁,非峻刑不能止也。”《梁书·沉约传》:“自负
【遇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牛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元具切《等韻》魚具切,音寓。《玉篇》見也,道路相逢也。《廣韻》不期而會也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宋公、衞侯遇于垂。《穀梁傳》不期而會曰遇。《禮·曲禮》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。《註》未及期,在期日之前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諸侯冬見曰遇。《註》偶也,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。又待也,接也。《前漢·季布傳》遇人恭謹。又《蒯通傳》漢王遇我厚。又合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七十說而不遇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漢有遇冲,爲河內太守。又《字彙補》五口切,與偶同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氣相遇者,使勝高。又《集韻》
【知己】1.谓了解、赏识自己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驥於是俛而喷,仰而鸣,声达於天,若出金石声者,何也?彼见伯乐之知己也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士为知己者死,女为説己者容。”宋杨万里《陈安行舍人阁学挽词》之一:“孝宗最知己,交臂失城墉。”巴金《秋》六:“我没有一个指导我的先生,我也没有一个知己的朋友。”2.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。三国魏曹植《赠徐干》诗:“弹冠俟知己,知己谁不然。”唐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诗: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听稗》:“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,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