穷居求志达行道,傥不塞责真负天

穷居求志达行道,傥不塞责真负天

诗句读音
穷居求志达行道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qióng jūqiúzhìdáháng dào
傥不塞责真负天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tǎngbù|fǒusāi|sài|sèzé|zhài1fù tiān

穷居求志达行道,傥不塞责真负天释义

【穷居】谓隐居不仕。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虽大行不加焉,虽穷居不损焉。”南朝梁任昉《奏记诣蒋公》:“夫布衣穷居韦带之士,王公大人所以屈体而下之者,为道存也。”唐韩愈《复志赋》:“进既不获其志愿兮,退将遁而穷居。”清姚鼐《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》:“然先生穷居江上,无侍郎之名位交游,不足掖起世之英少,独闭户伏首几案。”

【求】《唐韻》巨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尤切,音裘。《說文》索也。《增韻》覓也,乞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氣相求。《詩·大雅》世德作求。又招來也。《禮·學記》發慮憲,求善良。又等也。《書·康誥》用康乂民作求。《傳》求,等也。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經》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。求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。又姓。《三輔決錄》漢有求仲。又與裘通。《說文》裘字,古省作求。又與球通。《柳宗元·饗軍堂記》琉球作流求。又《集韻》恭于切,音拘。與蛷同。肌蛷,蟲名。或省作求。又《韻補》叶渠之切,音奇。《班昭·東征賦》貴賤貧富不可

【达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他計切,音替。《字林》足滑也。《王褒·洞簫賦》其妙聲則淸靜厭瘱,順敘达。《註》达,滑也。又《集韻》他達切,音闥。與同。《博雅》逃也。一曰行不相遇。又陁葛切,音達。與達同。通也。一曰迭也。 俗作迖、迏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王褒·洞簫賦》其妙聲,則淸靜厭瘱,順敘达。〕 謹照原文瘱改瘱。 考證:〔《王褒·洞簫賦》其妙聲,則淸靜厭瘱,順敘达。〕 謹照原文瘱改瘱。

【行道】1.道路。《诗·大雅·緜》:“柞棫拔矣,行道兑矣。”俞樾《群经平议·毛诗四》:“行道连文,行亦道也。”2.指路人。宋苏轼《表忠观碑》:“今钱氏功德,殆过於融,而未及百年,坟庙不治,行道伤嗟,甚非所以劝奬忠臣,慰答民心之义也。”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垦荒》:“近日俄人费万万帑金以修西伯利亚之铁路,阴谋诡计行道皆知。”3.实践自己的主张或所学。《孝经·开宗明义》:“立身行道,扬名於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”《史记·韩昭侯世家》:“申不害相韩,修术行道,国内以治,诸侯不来侵伐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终制》:“然

【傥】《唐韻》他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坦朗切《正韻》他曩切,湯上聲。倜儻,卓異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俶儻瑰瑋。《前漢·史丹傳》儻蕩不備。《註》豁達也。又《關尹子·一宇篇》心儻儻,物迭迭。《註》儻儻,猶儃儃。又或然之辭。儵忽不可期也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儻乎若行,而失道也。《繕性篇》軒冕在身,非性命也,物之儻來寄也。又《莊子·天下篇》時恣縱而不儻。《註》儻,苟也。又《韻會》通作黨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黨可得見乎。《揚雄傳》黨鬼神可也。 本作儻。俗作倘。
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
【塞】《廣韻》蘇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悉則切,音。塡也,隔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,天地不通,閉塞成冬。《又》謹關梁,塞徯徑,季春開通道路,無有障塞。又充也,滿也。《書·舜典》溫恭允塞。《詩·鄘風》秉心塞淵。又國之阨險曰塞。《史記·蘇秦傳》秦四塞之國,披山帶渭。《後漢·杜篤傳》城池百尺,扼塞要害。又月在辛曰塞,見《爾雅·釋天》。又塞塞,不安貌,見《博雅》。又伊蒲塞,卽優婆塞。《後漢·楚王英傳》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代切,音賽。邊界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備邊境,完要塞。又九塞。《

【真】同眞。俗字。

【负天】袁宏《后汉纪·献帝纪一》:“羌滇吾素为勋所厚,乃以兵扞众曰:‘盖长史清贤,汝曹杀之者为负天。’”宋陆游《寄题求志堂》诗:“穷居求志达行道,倘不塞责真负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