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谁洗涤怀古恨,别乘博物如何曾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别乘博物如何曾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bié|bièchéng|shèngbó wùrúhé zēng |
其谁洗涤怀古恨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去二十七恨 拼音: qí|jī2xǐ díhuái gǔhèn |
其谁洗涤怀古恨,别乘博物如何曾释义
【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方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筆別切《正韻》必列切,鞭入聲。《說文》分解也。《玉篇》分別也。《增韻》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日月以告君,以厚其別也。《爾雅·釋山》小山別大山,鮮。《疏》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宰庖之切割分別也。《晉·仲長敖覈性賦》同稟氣質,無有區別。又傅別,謂券書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八成,聽稱責以傳別。《註》鄭曰:爲大手書於一札,中字別之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皮列切《正韻》避列切,便入聲。《玉篇》離也。《增韻》解也,訣也。《江淹·別賦》黯然銷者,惟別而已矣
【乘】ZDIC.NET汉典
【博物】。汉桓宽《盐铁论·杂论》:“桑大夫据当世,合时变,推道术,尚权利,辟略小辩,虽非正法,然巨儒宿学,恶然大能自解,可谓博物通士矣。”宋欧阳修《笔说·博物说》:“草木虫鱼,《诗》家自为一学,博物尤难。”清徐发《<蚓庵琐语>序》:“姬公多艺,子产博物,自古而然。”2.指通晓各种事物的人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摩揭陀国下》:“於是客游后进,详论艺能,其退走者固十七八矣。二三博物,众中次詰,莫不挫其鋭,頽其名。”3.指万物。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摩腊婆国》:“昔此邑中,有婆罗门,生知博物,学冠时彦,内外典籍,究极幽微。
【何曾】为何,何故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尔何曾比予於管仲?”赵岐注:“何曾,犹何乃也。”宋玉《九辩》:“何曾华之无实兮,从风雨而飞颺?”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“胡寧瘨我以旱?憯不知其故”汉郑玄笺:“天何曾病我以旱?曾不知为政所失,而致此害。”2.何尝;几曾。三国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昔日游处,行则连舆,止则接席,何曾须臾相失?”唐王昌龄《九日登高》诗:“谩説陶潜篱下醉,何曾得见此风流?”宋苏轼《和寄无选长官》诗:“自古山林人,何曾识机巧?”刘大白《石下的松实》诗:“﹝松实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。何曾没有生机?只是
【其】〔古文〕丌亓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之切《正韻》渠宜切,音碁。《韻會》指物之辭。《易·繫辭》其旨遠,其辭文。《詩·大雅》其在于今。又助語辭。《書·西伯戡黎》今王其如台。《詩·周南》灼灼其華。《玉篇》辭也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漢陽阿侯其石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之切,音姬。《韻會》語辭。《書·微子》若之何其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人名。《史記·酈生傳》酈生食其者,留高陽人也。《註》正義曰:酈食其,三字三音,讀曆異幾。《前漢·楚元王傳》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。《註》師古曰:食音異,其音基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
【谁】《五音集韻》是爲切《玉篇》是推切,音垂。《說文》何也。《玉篇》不知其名也。《易·同人》出門同人。又誰咎也。《詩·召南》誰其尸之,有齊季女。《左傳·隱元年》其誰曰不然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吾不知誰之子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子生,五月而能言,不至乎孩而始誰。《註》未至孩童,便知人之姓名爲誰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誰昔昔也。《詩·國風》誰昔然矣。《傳》猶言疇昔也。郭璞曰:誰,發語辭。又《正韻》誰何,詰問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利兵而誰何。《師古註》問之爲誰也。又《前漢·五行志》大誰卒。《師古註》主問非常之人,云姓名是誰也。大誰,
【洗涤】冲荡;清洗。晋木华《海赋》:“波如连山,乍合乍散,嘘噏百川,洗涤淮汉。”明宋濂《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》:“自兹口喷百丈泉,洗涤五浊离腥羶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五八:“他的衣服,当天换上,当天就被汗沤透,非马上洗涤不可。”2.除去(罪过、积习、耻辱等)。唐元稹《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》:“又准元和二年正月三日赦文,自今日已前,反逆缘坐,并与洗涤。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结构》:“吾谓填词之难,莫难於洗涤窠臼。”徐迟《火中的凤凰》:“史在他邦,文归海外,百世也洗涤不净这样的耻辱!”典
【怀古】思念古代的人和事。汉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望先帝之旧墟,慨长思而怀古。”唐李白《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》诗:“我来圯桥上,怀古钦英风。”明刘基《绍兴崇福寺记》:“因登其皆山之楼,眺于群山,悠然而怀古焉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》:“现在是既不夸自己,也不信国联,改为一味求神拜佛,怀古伤今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