虬须燕颔躯十围,凛凛端有熊豹姿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虬须燕颔躯十围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qiú xūyàn hànqūshí wéi |
凛凛端有熊豹姿 | 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 仄 平 拼音: lǐn lǐnduānyǒu xióngbào zī |
虬须燕颔躯十围,凛凛端有熊豹姿释义
【虬须】“虯须”。见“虬鬚”。亦作“虯须”。亦作“虯鬚”。拳曲的胡须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崔琰传》:“太祖令曰:‘琰虽见刑,而通宾客,门若市人,对宾客虬鬚直视,若有所瞋。’”《资治通鉴·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》引作“虯须”,胡三省注曰:“卷鬚也。”唐杜甫《八哀诗·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》:“虯鬚似太宗,色映塞外春。”一本作“虬髯”。唐温庭筠《夜宴谣》:“虬须公子五侯客,一饮千钟如建瓴。”清孙枝蔚《马食禾伐田家》诗:“碧眼虬鬚使我愁,向前长跪泪双流。”汉
【燕颔】相貌威武。颔,下巴。唐王宏《从军行》:“儿生三日掌上珠,燕頷猿肱穠李肤。”宋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三:“童贯彪形燕頷,亦略有髭,瞻视炯炯,不类宦人。”《群音类选·蟠桃记·诞孙相庆》:“看兰孙,虎头燕頷,知不是等闲人。”2.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。相士说他“燕頷虎颈”,有封“万里侯”之相。后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,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,官至西域都护,封定远侯。见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。后以“燕頷”为封侯之相。南朝陈徐陵《出自蓟北门行》:“生平燕頷相,会自得封侯。”唐岑参《送张都尉东归》诗:“封侯应不远,
【躯】《唐韻》豈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虧于切,音區。《說文》體也。《釋名》軀,區也。是衆名之大,若區域也。《前漢·蓋寬饒傳》用不訾之軀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。《集韻》軀或作。又《韻補》叶祛尤切。《楊方·合歡詩》同聲好相應,同氣自相求。我情與子親,譬如影追軀。
【十围】1.亦作“十韦”。形容粗大。《文选·枚乘<上书谏吴王>》:“夫十围之木,始生而蘖,足可搔而絶,手可擢而拔。”张铣注:“十围,言大也。”《汉书·成帝纪》:“是日大风,拔甘泉畤中大木十韦以上。”颜师古注:“韦与围同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容止》:“庾子嵩长不满七尺,腰带十围。”宋路振《九国志·吴志·张训》:“身长八尺餘,腰带十围。”清金农《秋雨坐槐树下书怀》诗:“阶前老槐十围大,碧罗张繖高厌厌。”按,围的长度,有一抱或径尺为围及一围等于三寸、五寸等说。2.谓兵力十倍于敌,则可围之。参见“十围五攻”。
【凛凛】1.寒冷。《古诗十九首·凛凛岁云暮》:“凛凛岁云暮,螻蛄夕鸣悲。”《文选·潘岳<寡妇赋>》:“夜漫漫以悠悠兮,寒凄凄以凛凛。”李善注引《说文》曰:“凛凛,寒也。”唐岑参《与独孤渐道别长句》:“冰片高堆金错盘,满堂凛凛五月寒。”元武汉臣《生金阁》第一折:“疏剌剌风乱鼓,寒凛凛望长天一色粉粧铺。”《西游记》第四八回:“彤云密布,朔风凛凛号空;惨雾重浸,大雪纷纷盖地。”2.借指年老。宋苏轼《李杞寺丞见和复用元韵答之》:“吾年凛凛今几餘,知非不去惭卫蘧。”按,此用前引“岁云暮”之意。3.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。唐王
【端】〔古文〕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多官切,音偳。《說文》直也,正也。《禮·曲禮》振書端書于君前。《註》端,正也。《玉藻》目容端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選天下之端士,孝悌博聞,有道術者,以衞翼之。又《篇海》萌也,始也,首也。《禮·禮運》人者,天地之心,五行之端也。《公羊傳·隱元年註》上係天端。《疏》天端,卽春也。春秋說云:以元之深,正天之端。以天之端,正王者之政也。《左傳·文元年》先王之正,時也,履端于始。《疏》履,步也,謂推步曆之初始,以爲術曆之端首。《孟子》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。《註》端者,首也。人皆有
【有熊】的国号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自黄帝至舜禹,皆同姓而异其国号,以章明德。故黄帝为有熊……帝禹为夏后而别氏,姓姒氏。”汉班固《白虎通·号》:“黄帝有天下,号有熊。有熊者,独宏大道德也。”清张逸少《北征凯旋》诗:“战伐夷头曼,威名儷有熊。”2.古地名。传说黄帝所建之都。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。《通典·州郡七》:“有溱洧二水,祝融之墟,黄帝都於有熊,亦在此也。”
【豹姿】旧指君子的仪容。《晋书·石季龙载记论》:“季龙心昧德义,幼而轻险,假豹姿於羊质,骋梟心於狼性,始怀怨懟,终行篡夺。”《周书·明帝纪论》:“世宗宽仁远度,叡哲博闻。处代邸之尊,实文昭之长。豹姿已变,龙德犹潜,而百辟倾心,万方注意。”唐崔致远《吏部裴瓒尚书别纸》之一:“洋川之瑞草仙花,几牵蝶梦;閬苑之朝嵐暮靄,深润豹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