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视虎踞基,石城犹岌嶪

却视虎踞基,石城犹岌嶪

诗句读音
却视虎踞基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七之
拼音: quèshìhǔ jùjī
石城犹岌嶪平仄:仄 平 平 平
拼音: shí chéngyóují yè

却视虎踞基,石城犹岌嶪释义

【却】《唐韻》俗卻字。(卻)《唐韻》去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乞約切,羌入聲。《說文》節欲也。从卩,谷聲。《增韻》止也,不受也。《孟子》卻之爲不恭。又《廣韻》退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引卻愼夫人坐。《註》蘇林曰:卻謂而退之也。又《儀禮·士昏禮》啓會,卻于敦南。《疏》卻,仰也,謂仰於地。《韻會》俗作却。又訛作。

【视】〔古文〕眡眎《集韻》時利切《韻會》是義切《正韻》時吏切,音嗜。《說文》瞻也。《博雅》明也。《易·履卦》視履考祥。《書·大甲》視遠惟明。又《字彙》看待也。《左傳·成三年》鄭賈人如晉,荀罃善視之。又《博雅》效也。《書·大甲》視乃厥祖。《疏》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。又《小爾雅》比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七年》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,曰:視邾滕。《註》欲比小國。《禮·檀弓》公室視豐。《疏》言視者不正,相當比擬之辭也。又猶納也。《禮·坊記》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,則不視其饋。《註》不視,猶不納也。又猶敎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命釋獲者

【虎踞】踞。比喻人物威武。宋李石《续博物志》卷十:“商容与殷民观周师之入……见太公,曰:‘吾新君也。’容曰:‘非也。其人虎踞而鹰趾,当敌将众,威怒自倍。’”2.喻指地形的雄壮险要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一五六引晋张勃《吴录》:“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,因观秣陵山阜,乃嘆曰:‘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帝王之宅也。’”唐李白《金陵歌送别范宣》:“石头巉巖如虎踞,凌波欲过沧江去。”3.形容怪石雄伟之状。唐王绩《游北山赋》:“石当阶而虎踞,泉度牖而龙吟。”

【基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之切,音朞。《揚子·方言》基,據也。在下,物所依據也。《詩·大雅》止基廼理。《潘岳·藉田賦》結崇基之靈趾。又田器。《孟子》雖有鎡基。又門塾之址。《詩·周頌》自堂徂基。又樂名。《孝經緯》伏犧之樂曰立基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亶爰山東三百里,曰基山。又《集韻》渠之切。與朞通。《咸陽靈臺》承祠基年,魚複生。又叶古詣切,音計。《劉向·列女頌》以爲世基。叶下避字。

【石城】1.传说中的山名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以燕谿、石城为锋。”成玄英疏:“石城,塞外山,此地居北,以为剑锋。”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逢纷>》:“平明发兮苍梧,夕投宿兮石城。”王逸注:“石城,山名也。”2.古城名。在今河南林县南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其后秦伐赵,拔石城。”3.古城名。在今安徽贵池西南。《后汉书·方术传·高获》:“获遂远遁江南,卒於石城。”清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·石城》:“大昕案……据《郡国志》:丹阳郡有石城县,当是高获所遁也。”4.古城名。在今湖北襄阳。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亮有开復中原之谋…

【犹】《集韻》尤救切,音宥。獸名。(猶)《唐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,音由。《說文》玃屬。从犬,酋聲。《集韻》居山中,聞人聲豫登木,無人乃下。世謂不決曰猶豫。或作。《爾雅·釋獸》猶如麂,善登木。《註》健上樹。《禮·曲禮》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也。《疏》猶與,二獸,皆進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謂之猶與。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擊其猶猶,凌其與與。又《說文》隴西謂犬子爲猶。又《廣韻》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寔命不猶。《傳》猶,若也。又《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猶。《禮·喪服》兄弟之子猶子也。又《集韻》可止之辭也。《詩·

【岌嶪】1.高峻貌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疏龙首以抗殿,状巍峩以岌嶪。”张铣注:“岌嶪,高壮貌。”唐杜甫《九成宫》诗:“曾宫凭风迴,岌嶪土囊口。”宋陆游《登城》诗:“九衢百万家,楼观争岌嶪。”清谭嗣同《六盘山转饷谣》:“马足蹩,车轴折,人蹉跌,山岌嶪。”2.危急。唐李华《谢文靖赞》:“在昔苻秦,将霸晋邦,百万雷行,饮马长江,江淮岌嶪,力屈则降。”宋宗泽《上大元帅康王札子》:“每思我宋本嗣无疆,今势孤危岌嶪如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