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江昨日君相遇,当下遭他数十鞭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曲江昨日君相遇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:去十遇 拼音: qǔ jiāngzuó rìjūn xiāngyù |
当下遭他数十鞭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二仙 拼音: dāng xiàzāotāshù|shǔ|shuòshíbiān |
曲江昨日君相遇,当下遭他数十鞭释义
【曲江】。指江苏省扬州市南长江的一段。汉枚乘《七发》:“将以八月之望,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,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。”参阅《初学记》卷六、清汪中《述学·广陵曲江证》。2.水名。即钱塘江。本名浙江,因潮水经浙山下曲折而东入海,故又名曲江。清魏源《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》:“静中疑是曲江涛,此则云垂彼海立。”参阅《浙江通志·山川一·钱塘江》。3.水名。即曲江池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临曲江之隑州兮,望南山之参差。”唐高适《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》诗:“南山鬱初霽,曲江湛不流。”清孙枝蔚《东亭春暮忆旧游》诗:“纵到
【昨日】的前一天。《吕氏春秋·察微》:“昨日之事,子为制;今日之事,我为制。”晋潘岳《悼亡诗》之三:“念此如昨日,谁知已卒岁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昨日安民的官下来,百姓散了。”2.过去;以前。《南史·王僧孺传》:“昨日卑细,今日便成士流。”
【君相】的上傧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:“每门止一相。及庙,唯君相入。”郑玄注:“惟君相入,客臣也;相不入矣。”2.国君与国相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,又弗备,曰‘不敢兴难’,无乃不可乎?”韦昭注:“君,康子;相,段规。”
【遇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牛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元具切《等韻》魚具切,音寓。《玉篇》見也,道路相逢也。《廣韻》不期而會也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宋公、衞侯遇于垂。《穀梁傳》不期而會曰遇。《禮·曲禮》諸侯未及期相見曰遇。《註》未及期,在期日之前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諸侯冬見曰遇。《註》偶也,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。又待也,接也。《前漢·季布傳》遇人恭謹。又《蒯通傳》漢王遇我厚。又合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七十說而不遇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漢有遇冲,爲河內太守。又《字彙補》五口切,與偶同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氣相遇者,使勝高。又《集韻》
【当下】立即;立刻。《三国志·吴志·陆凯传》:“及被召,当下径还赴都,道由武昌,曾不回顾。”元无名氏《杀狗劝夫》第二折:“我便噇了你这一钟酒,当下霑些醉。”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九章:“石永公当下把账包包交给石得富,一句话没说,急急忙忙拿着他的烟锅就走了。”那个时候。《警世通言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》:“当下店中看的人都道:‘难得这位做好事的客官,他担当了大事去。’”《红楼梦》第五三回:“当下人虽不全,在家庭间小宴中,数来也算是热闹的了。”冰心《两个家庭》:“当下我一面听,一面速记在一个本子上。”
【他】《廣韻》託何切《正韻》湯何切,音拖。與佗它通。彼之稱也,此之別也。《左傳·莊二十二年》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。《詩·鄘風》之死矢靡他。又《小雅》人知其一,莫知其他。又《玉篇》誰也。又邪也。《揚子·法言》君子正而不他。又凡牛馬載物曰負他。又《集韻》唐佐切,同。亦畜負物也。又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不被創刃,怖而死者,他他藉藉,塡坑滿谷。《註》他音〈口〉。言禽獸僵死交相積也。又《正字通》方言呼人曰他。讀若塔平聲。
【数】《廣韻》所矩切《集韻》爽主切,音籔。《說文》計也。《易·說卦》數往者順。《詩·小雅》心焉數之。《禮·曲禮》問國君之富,數地以對。又《博雅》責也。《左傳·昭二年》使吏數之。《註》責數其罪。又《集韻》阻切,音所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色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雙遇切,音捒。算數也。《羣經音辨》計之有多少曰數。《類篇》枚也。《易·節卦》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。《疏》數度,謂尊禮命之多少。又《繫辭》極數知來之謂占。《疏》蓍策之數。《書·大禹謨》天之曆數在汝躬。《疏》天之曆運之數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掌官常以治數。《註》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【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連切,音編。《說文》本作。驅也。《玉篇》笞也。馬箠也。《書·舜典》鞭作官。《傳》以鞭爲治官之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左執鞭弭,右屬櫜鞬。《禮·曲禮》乗路馬,必朝服載鞭策,不敢授綏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執鞭度守門。《史記·三皇紀》以赤鞭鞭草木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 考證:〔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凡市入,則胥吏執鞭度守門。〕 謹照原文省吏字。